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1939年9月26日,欧洲进入暴击模式已近一月。
远在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也不太平,主动参战还是厉行中立,莫衷一是。
几天之前,罗斯福总统对于自己的立场进行了说明。他是倾向于是修改中立法的。
然而,很多人表示反对,他们围在街头,喧闹在众议院门口。
喊着,别把我的儿子送上战场!
在一战后最严安保之下,罗斯福从白宫到议院,从议院回白宫,虽然有惊,但是无险。
美国开始进入中立法的激辩阶段,正如一个母亲在众议员面前大叫——
国会没做什么让我们委屈的事,我们站在这里,就是不想让他们做让我们委屈的事。
好吧,美国女人有力量。
你们展示了。
但还有更多人有不同的想法,他们想得更远一点。
纽约时报就登出3天前尤金·V·罗托斯的读者来信。
他在信里分析了国际局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心目中的上上策。
他说,很多人害怕修改中立法,会得罪德国。让美国远离战争,正是德国的如意算盘。
问题是,这世界上很多事,有的看起来严重,未必会有严重后果;有的看起来很小,却改变了历史。
也即,一切都得事后才能看出它的影响。
如果我们修改中立法案,而德国作为主权国家,认为废除武器禁运,是对它的战争行为,从而对美国宣战,那么,这件事,就会载入史册。可如果德国最终并没有大的反应,那么,这件事就不是战争行为,也不会让我们卷入欧洲战场。
我们细解他的意思,其实还是有些赌的成份。
在他看来,废除武器禁运,德国没有大反应的可能性,更多一点。
说起来,废除禁运,难道不对德国也是有好处的吗?为何他们可能会因此对美国宣战呢?
这就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了。
那就是鸡蛋和石头。
在当时,波兰就不必说了,武器远不如德国,就算英法,若硬拼,也是够呛。
更不要说士气了。
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憋了几十年的怨恨,正在猛烈发泄呢。
所以,等于是说,如果废除禁运,哪怕都卖武器给双方,其实帮到的,还是英国和法国。
废除禁运,就是站在鸡蛋一边。
但又不想太得罪石头啊。
因此,这位读者说:
根据盖洛普和《财富》的民调,我们不支持出兵欧洲,有个前提,那就是盟军自己能干得过德军。反之,如果预计他们干不过,也是不排除参战的。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制订一个可以帮助盟军打赢战争的中立政策,才是远离战争的上上策。
说白了,就是不出兵,但实际上倾向于英法,赌德国不会抓狂。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