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凡人摸史
凡人摸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771
  • 关注人气:6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张80年前的老照片,让我想起杜甫的可怕经历,母亲也曾遇到过

(2020-08-07 14:35:26)
标签:

历史

分类: 凡人摸史

朋友们,你们见过茅屋吗?

80后农村娃们可能见过,但90后应该基本就没见过了,00后就更是闻所未闻了。

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茅屋的照片,讲讲关于茅屋那些可怕的事。

这些照片,都是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拍的。

她于1933年来到中国,1946年离开。

光是保存下来捐献给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底片就有万余张,照片6000余张。

可以想见,那些拍得不满意而未留底的,还有多少。

我在推测,可能她的工资,大多数都花在这里面了吧?

作为喜欢老照片的人,我真心感谢她。是她,让我们纤毫毕现地看到,那个年代,中国的普通人,是什么样子。

他们住怎样的房子,做怎样的事,吃怎样的食物,穿怎样的衣服。

这几张照片,拍摄的,就都是茅屋。

没人会说她怎么把镜头,对准了茅屋?干嘛不去拍更好看的城市呢?

是不是故意的?

城市她当然也有拍。

她的拍摄对象,十分广泛,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把她所到之处的城市农村、平民达官都拍下来了。

她给了我们全面的影像。

我们来说说茅屋。

顾名思义,茅屋,就是茅草为顶的房屋。

有的竹席为墙,有的是荆条连在一起,涂上泥巴,有的,是土砖墙。

共同点,就是茅草顶。

茅草顶是层层叠叠的,小时候,我家只有牛栏屋是茅屋。虽然其他房子是土砖瓦房,但到处都漏水。

倒是茅屋不漏。一年年累下来,它太厚了,厚到再大的雨水,也漏不到最底层。

又因年代久远,已经开始腐烂,顶层长着绿草小树……

也正因如此,它密不透光。

如果居所是茅屋,不晓得要多压抑呢。

茅屋不怕雨,最怕风。

母亲就在茅屋住了很多年。

多年之后,她心有余悸地告诉我——

有天晚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突然,整个屋顶都被掀掉了。

十几岁的她吓得要命,狂哭大叫。

外婆急忙找了个还没漏雨的地方,带着儿女们窝在一起。

外公呢,摸黑出去追屋顶。

黑灯瞎火的,哪里找得到呢?

连爬带滚就回来了。

第二天早上才知道,其实根本没吹远。

就在房前的田塍下。

看到此处,相信很多朋友想起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简直是一样一样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好在,杜甫的愿望已经达成,1994年,家里建了楼房,母亲那种吓人的经历,我们不必去见识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屏山石时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