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张80年前的套图老照片,初看挺高兴,一想好痛苦

(2020-08-06 17:06:19)
标签:

历史

分类: 凡人摸史

赫达·莫里逊,德国女孩,1933年到中国,在一家照相馆工作。

她于1946年离开中国。在此期间,拍摄了大量高清老照片。

1991年莫里逊去世,根据她的遗嘱,这些照片和底片,都捐给了哈佛大学。

今天的四张照片,是她连续拍摄的。

有人在插田。远处,还有人在犁田。

看到这些照片,作为喜欢老照片的人,我很高兴。

因为它承载了我们的记忆。

在摄影术传到中国之前,人们记录历史,主要靠文字。

然,哪怕那个作家再有才,再细致,也难以描摹出日常生活之万一。

何况,中国古人也不太喜欢详细的记录,更多是写意。

没错,就像山水画、人像画一样,寥寥数笔,写出意境,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会心一笑。

尽管这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但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太简略了。

有了照相机,一切就都变了。

我们就知道,慈禧太后到底长什么样,袁世凯到底有多高……

再也不必面对极帅和极丑朱元璋画像导致的选择困难症了。

因此,看到这种记录当年中国人生活的套图,我挺兴奋的。

看完之后,瞧瞧窗外的大太阳,我突然又觉得有些痛苦。

生在农村的80后们,应该还记得,搞双抢的“悲惨”吧?

前几天,我还做梦,梦到在田里走,到了田角处,脚一陷,泥巴到了大腿处。

再一踩,陷得更深了,腰都到了泥水里。

旁边站着一些人,却没人来拉我一把……

这梦并非无本之木。

我家有一丘半的深脚泥。

看看照片里这田,泥巴很浅,可称良田。

我家的深脚泥呢?

泥深过膝盖,底下尽是刺脚板的石子。

这种田里,长很多水草,蚂蟥多,还常见水蛇……

另一丘,则好一点,只有一半是深的,且底下不硌脚。

我家只有四亩八分田,但双抢得搞十来天。

每天早上太阳还没出呢,就被父母喊起来去割稻子,八点才回来吃早饭。

吃完饭马上就出去,中午十二点多才回。下午一点多出去,晚上被蚊子咬了一身包,才到家。

最开始,打谷机纯人力踩,效率很低。后来,有了柴油机带动滚筒,稍微好了点……

插田比扮禾更累。

时间长是一样的,但大太阳把水晒得滚烫,水面如镜,能把脸照肿。

那时最盼的,就是来一块云,把那太阳遮一遮……好让我们凉快一下。

至于歇气,六七岁的时候,父母还只摇摇头。到了十来岁,割几把稻子或者插几列禾就站起来,直接会被骂的。

反驳一下,说我腰痛。母亲直接就一句——

小孩子有什么腰啊……

比云更盼的,则是卖冰棒的自公路过了。

一毛钱的绿豆冰棒,现在想想,真是绝味。

上图的照片里,我不断放大,可以看到那个站着的女子,正在笑呢。

正应了农村一句俗话——

大人望插田,细人几望过年。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屏山石时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