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英国为何会出现英奸言论?

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战争会扭曲人性。
但二战初期的英国人,挺奇怪的。
他们有资格,恨德国,以及德国人。
纽约时报驻伦敦的记者观察到,德国进攻波兰一周多以来,虽然英国并未罹遭战火,但百姓的生活,已受到很大影响。
电影院、足球场都关了;
购物广场也不准人去了;
晚上得把窗户关得严严实实,不透出一丝光亮,否则,将罚巨款;
不能持有某些外国货币;
特定地点不得养鸽子、拍照;
不能按喇叭;
院子里挖起了防空洞,随时准备掉下来的炸弹;
夜生活没有了,睡觉之前,还得干好几件事——
煤气有没有关?
浴缸中有没有备水?
防毒面具,是不是放在随手能拿到的地方?
一句话,英国人熟悉的生活,彻底被改变了。
当然,这是对年轻一代而言。
于经历过一战的人,这些事,都不过是昨日重现罢了。
让美国记者奇怪的事,就在于此。
年轻人们,跟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同。
当年,英国对德宣战,到处一片欢欣鼓舞,人们期盼着给德国一个教训,他们还不知道即将到来的战争,会怎样绞杀一代人。
现在呢?
张伯伦在议院讲狠话,德国不立即从波兰撤军,那就要面对战争的惩罚,且法国也与我们立场一致——英国向德国宣战了,却没有人冲到唐宁街10号前,替他鼓劲。
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一战造成的巨大伤亡,经过教育传达给了新一代,他们知道,战争绝不是浪漫的想象,也没有什么骑士规则,贵族风范。
现代的枪炮,会将公侯伯子男的后代们,隔空撕裂,一切旧式的礼仪,已成明日黄花。
以前曾有的那种尊严与自豪感,不知何时已断送在子弹的嗖嗖声里。
他们没有理由,来欢呼战争。
更有甚者,竟然还有人说——
让我们试着理解德国人的观点……我们不要自以为公正善良。
如果是小百姓说说这话也就算了,关键是,讲这话的人,是哈罗德·尼柯尔森,国会无党派议员,备受欢迎的电台主持。
而且,他还是在接受BBC采访时,这样讲的。
这简直是英奸了好吧!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啊。
你去理解德国人,可德国人根本不理解别的国家的想法啊。
割占苏台德时,他们没欢呼吗?
进攻波兰时,他们没支持吗?
当时还有很多德国犹太人逃难到英国,里面不可能避免会混入间谍,可外交官阿尔弗雷德·达芙·库珀却说:
据称,他们不全是真正的难民,有些是被派来当特工的……希望大家不要轻信这种传言……
这些姿态,在纽约时报的记者看来,确实有点难以理喻。
两国都要开战了,还在说理解人家如何如何……
好在,英国人也还是讨厌希特勒、里宾特洛甫和戈培尔的。
“素以绅士而闻名的英国人用尽各种污言秽语痛骂希特勒,漫画家们把希特勒画成蛇、龙等各种丑陋的形象”。
看来,在战争初起时,他们想把德国人跟纳粹首脑们分开对待。
显然,他们并不解德国人心里怎么想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