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喜欢六出祁山不消停的诸葛亮,还是偏安江东少折腾的孙仲谋

(2020-07-09 13:20:03)
标签:

历史

分类: 凡人摸史

今天看到网上有个朋友发出疑问:

三国里,为什么孙权的存在感较低?

其实,仔细想想,他这问题,是有问题的。

呀,这话说得比较拗口,但这就是现实啊。

三国的问题,本来就比较纠结。

为何这样讲?

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有两个三国。

一个是历史上的,《三国志》里的三国。

一个是小说里的,《三国演义》里的三国。

若这位朋友问,《三国演义》里,孙权的存在感为何那么低?

就毫无歧义了。

但为何他又这样问出来了?

绝非他瞎问,而是他的意识里,跟很多人一样,把真实的三国时代,与小说里的小国,混到一起了。

正如古代有首情歌是这样唱的——

和一堆泥巴,造一个妹妹,造一个哥哥。把这泥巴打破,和点水,再造一个妹妹,再造一个哥哥。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说白了,就是扯不断,理还乱。

在罗贯中的小说里,孙权以及他所代表的吴国,存在感确实是比较低的,因为这本书,就是站在汉朝的立场,以刘备建立的偏安天府之汉——也就是俗称的蜀国——作为正统。

着力塑造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明君良臣的形象。

为何对他们着墨最多?

乃因,他们代表着仁和义。

曹操呢?

是佞臣。

孙权呢?

是军阀。

文以载道,别管是孔子删削出来的《诗三百》还是后来的诗词曲,如果不掺杂些微言大义在里面,纯粹的那些写景写情,是很难流传下来的。

这不是罗贯中的写法有问题,也不是主题先行有问题,这根本不是问题。

讲义气,行仁政,刘备带着百姓一起跑,这是要值得表扬的,是该让那些国王大臣们效仿的。

这是立了杆旗。

小说就这样写,孙权躺枪就躺枪吧,反正,他也看不到。

那么,历史上孙权是否存在感也低呢?

从曹操曾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就可以看出来,他绝非泛泛之辈。

他的吴国,能与魏汉鼎足而三,坚持几十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何况,三国之中,蜀汉最先被灭,之后是曹魏在265年被司马氏取代,而东吴,则至280年才被一统于晋。

内中原由,难道不与孙权打下的基础相关?

诸葛亮坐拥成都平原,底子不差,可他总在北上,劳民伤财,搞得五痨七伤,导致蜀国虽处于极险之地,却是最先消亡。

孙权占得江东富庶,联蜀拒魏不当头。稳定前线,大力发展不折腾。刘备221年称帝,他只在222年称吴王,又过7年才称帝,宁居人下,以避锋芒。终使东吴得以偏安,百姓吃得饱饭,延迟了战乱的降临。

后人看《三国演义》,只对里面的英雄豪迈倾心不已,又有几人深究那首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套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首三观极正的反战歌曲啊。

西方俗语,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套在孙权,套在东吴,少些英雄,才有百姓的活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屏山石时评      凡人摸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