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韶山有座明朝古寺,清朝扩建时挖出一坛银子,该地因此改名

(2020-05-10 22:29:15)
标签:

历史

分类: 凡人摸史

韶山很有名,大伙都是晓得的。但清朝中期以前,韶山人大概很少往城里跑,所以没怎么见过世面。

为何这样讲呢?

给大家说个故事就知道了。

本乡蒋昌鹏老师在《韶山风物》一书中提到,韶山有俗语云:

人不出门身不贵,银田寺的棉花车自然转。

看到棉花车几个字,朋友们或许会以为是纺车,实际上,就是大家常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水车。那种像摩天轮一样,利用水流,将一筒筒的水移向高处……

这玩意啊,起码汉朝就出现了,但百余年前的韶山人,还是把它当稀奇看的。

你想啊,它的前面一句是人不出门身不贵,意思就是,要多到外面长见识啊。

尽管,自曾国藩兴团练、建湘军,韶山就已有一些人跟随他们东征西讨,近十人成为总兵一类的高级武官,名列清朝同治、光绪朝实录,但对百余年前的多数韶山人而言,能到银田看个棉花车,就已是很牛逼的事了。

蒋老师就回忆,自己1948年到银田时的情形:

那时他11岁,跟着父亲与邻居一起,到银田买大铁锅。蒋老师所住的地方,其实也是有条街的,名了瓦子坪,但店铺并不多,所以,得往挨着湘潭的银田去,可算是上了一回城了。

到了银田,他惊奇地观察着这里的一切,觉得好长见识。

沿河两边,有好几条街,店铺一家一家紧挨着。大多是砖瓦平房,店铺比瓦子坪多得多。河里停泊着10多条木船,镇外河边上架着多辆车水的筒车,有点像妇女们纺棉花用的纺车,只是大了好几倍。

想来,蒋老师回家之后,应该兴高采烈地向小伙伴们现世,带着炫耀的神情,讲起在银田寺的经历吧……

https://p6-tt.byteimg.com/large/pgc-image/339bb880d5e54369bc3fef88141b4c99(银田 图源韶山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到此处,很多朋友估计会想问,那地方为何叫银田呢?难道是田里有银子吗?

其实叫,还真有这样个传说。

韶河边,有建于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所建的静安寺,清朝同治初修葺扩建时,在田里挖出白银一坛,于是改静安寺为银田寺,周边亦以寺名,就叫银田寺。

说起来,我小时候,父母说起那里时,仍为银田寺,但到了如今,早就简称为银田,而不加寺了。

据蒋老师考证,说同治年间改建,其实并不确切,实际上,时为道光二十六年。

因为改过之后,刻有碑文,大殿墙壁上亦有文字,载明就是1846年所为。他的同学小时候常到庙里玩,记得很清楚。

https://p6-tt.byteimg.com/large/pgc-image/cbbac5cf260244f09cc9f6c1c1935a1b(银杏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到新闻里常能看到,哪里哪里又挖出了什么宝贝之类,可以想见,明朝建庙之时,和尚们埋了一坛银子在庙边田里,400年后,重见天日,又用在修庙上头……

此岂不是一段佳话吗?

不过,静安寺在此间,还算不得最为古老的。

银田有棵银杏树,已有7、800年树龄,为元朝时所植,历经沧桑岁月,仍然春绿秋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湘人湘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