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天将大雨,黑云压城,我翻着《乾隆实录》,正巧见到雨衣二字。
这是雍正皇帝驾崩未久,乾隆发布上谕:
今日下雨,所有齐集之王公大臣官员侍卫执事人等,俱准穿雨衣。
一个准字说明什么?
连穿个雨衣都要新皇施恩吗?
看来,情形确实如此。
在先皇大丧之时,这雨衣还不是想穿就能穿啊。
为何?
因为你不能怕。
皇帝让你死,你都得死,哪怕落下来的是炮弹,是箭,也得顶上去,下个雨,穿啥雨衣啊?
再说了,你们来拜,得伤心不是?
得哭得梨花带雨不是?
哭得够狠,自然就是泪湿青衫。
反正都要湿,穿什么雨及?
按着礼仪,似乎是该如此啊。
然则,新皇一道圣旨,让他们可以穿雨衣了。
对臣下的体恤之情,溢于言表。
不由得想起皇帝们的驭下之道。
有人本不该死,早该放了,却不放;
有人本来该升,早该升了,却不升。
待到新皇即位,放的放,升的升,让他们感恩戴德,一下就提高了威望。
那些人也不会去想,这些本来当是我的呀……
此与穿雨衣,简直是异曲同工啊。
说白了,雨衣就是种工具,乾隆用起来,也算是得心应手了。
我搜了下实录里的雨衣,发现:
乾隆八年:
谕
二十七年又谕:
巡抚官阶,虽属二品,但系统率通省大员,嗣后各省巡抚著一体穿用大红雨衣。
可见,清朝红雨衣,先是诸王才能穿,他人不能逾越;之后,准一品大员及亲近的侍卫穿;再然后,又准巡抚穿。
如果说这是大变动,五年之后,又有小变:
定文武各官雨衣品级。礼器馆总裁于敏中等奏……文三品、武二品,只用大红雨帽。至三品以下官员、及跟役人等,亦用区别,以辨等威。今拟文武三品,皆准用大红雨帽。
也就是说,能用大红雨帽的,再增武三品人员。
穿大红雨衣,戴大红雨帽,成了乾隆送的礼,收买人心,正正好。
不过,大臣们也并非时时爱穿,这种荣耀,该有时有很好,不想要时强给,也挺痛苦的。
这不,实录记载,乾隆七年:
谕:今日举行经筵典礼,礼部据向例,以天雨奏请改期。朕思魏文侯将出猎而雨。左右不欲行,文侯曰:吾已与虞人期矣,岂可无一期会哉,乃往,身自罢之。夫田猎之娱,尚不以遇雨失期,况经筵大典,业经祭告,自应举行。但执事诸臣,例应在丹墀内排班行礼,未免沾湿,著穿雨衣排列,驾到,即入殿进讲。讲毕,即奏礼成,其阶下行礼,殿内赐茶诸仪,俱著停止,嗣后凡遇雨,俱照此例行。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此时乾隆登基已七年,算得上旧皇了,但仍烧了一把火出来。
以前惯例是下雨就改期,现在他以“业经祭告”,上天都知道了为由,不允改期,而让大臣们穿着雨衣听讲,其目的,大概在于,显示自己很爱读书吧。
行文及此,天气预报里的大雨还没有来。我想着,乾隆的大臣们惹遇暴雨,会不会心里暗骂呢?
可见,皇帝的雨衣啊,还真不是那么好穿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