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仏和姉是日式汉字,直到我看见一份唐朝公文

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今日看网文,读到一张唐高宗咸亨二年十月沙州的公文,里面几个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沙州即如今的敦煌,唐高宗武德二年所置。
公文里写到——
西一口户,严以勇……男仏奴……姉尼缘通……
哪两个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仏和姉。
列位,你们认得这两个字吗?
遇字读一半,左念洪,右读市?
对日文比较熟悉的朋友可能就会说,左是仏郎西也就是法国,右边是姐姐。
没错,正是这两个字。
之前我在读一些日文资料的时候,经常见到这两个字,一直以为是日本自己发明的日式汉字,结果,根本就是如假包换的中式汉字。
为何明明在唐朝时就有,现在一见,却感觉不认识呢?
这就要说到中国汉字特有的现象——异体字了。
何谓异体?
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简而言之,就是不同写法的几个字,其实是完全一样的读音和意思。
如前所述,仏就是佛,日本所言的仏郎西,在同期的清朝,写成佛郎西。
姉呢,读子,也就是姊,很多古书里,都写成姊姊。
还有如,秋天的秋,也可以把火字放在左边;
够了的够,在使用繁体字的地方,会写成夠,但它并非够的繁体,而是与够互为异体。
不过,既然同字多形,那么,在写的时候,就有人偏爱。
王昭君的故乡曾被写成姊归(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后来成为秭归)而非姉归,写秋天而非秌,登山峰而非山峯,其实都是人为选择的结果,就看怎样方便。赢家通吃啊,用的人多,就越来越多。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规范了字体,教材里面选定了一个为正体,它的异体,自然也就不常用,只读教科书的人,自然慢慢也就不认识了。
比如我,也是查了才知道,这两个字,乃是纯正汉字,而非日式汉字。
书法家们,则常常爱用异体字。那并非他们写错了,而是有文化的标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