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了,皇宫和民间的火炉有何区别?

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冬至到,《清稗类钞》说到个物是——
手炉。
是这样记载的:
手炉为火炉之小者,其形或圆,或椭圆,或六角,盖必镂花,否则火熄,可笼之于袖,以铜制之,燃炭以取暖。又有不用火而置沸水其中者,妇女多用之。
不过,看起来,他这例子,乃是民间的手炉,今早在《今日故宫》应用里看到一个,可就富丽堂皇得多了。
其名为“画珐琅开光鸟兽图海棠式手炉”。
从名字,可以看出,它是珐琅器,画了鸟兽,形状呢,像朵海棠花。
它分为几个部分。
外壳。除了珐琅,还可用漆器、铜器。顶部有弧形提梁和镂空的盖子。
内胆。是铜制的。
清宫的手炉,通高18厘米,长15厘米,宽10厘米,名副其实可以拿在手上。
不过,说起来,也就是宫里的柔弱女子们好拿,放到农村,又是另外的景象。
我奶奶正月去世了,今年正好百岁。她曾过用的一个手炉——我们这叫风篮子——比起清宫的,又有不同。
它的内胆为陶制,椭圆形,长近一尺,宽和高都有二十多厘米。厚一厘米多。外壳乃是宽一厘米左右的竹条编成,提手亦为竹制。
因形制较大,不可能像书中描述的那样,笼入袖内,乃是以左手穿过提手,挂在手臂上,右手着左手臂,将火炉靠于腹部。
燃料呢,则是自己家的“火赤”。
农村烧柴做饭炒菜,细木在大炉中烧完,还闪着火光呢,即将之撤出炉膛,倒入大坛中,盖上盖子。没了氧气,自动就熄了。
风蓝子胆内放半炉木灰,再以火赤置其上,放入一二杉枝,即可点燃。不用之时,以小木棒拨木灰盖住,放上一晚,也不会熄灭,第二天再开即燃。
不过,家里的火赤会时不时啪地一下爆出火花,将老人的蓝布围裙,烧出一个个洞来。
皇宫里的炭可就不同咯。
用的是红箩炭。
画珐琅开光鸟兽图海棠式手炉有这样的文字说明——
此炭由易州所产硬木烧制而成,坚硬耐烧,灰白不爆,还可根据需要随意锯成段,使用极为方便,很适用于手炉。时至今日是,在故宫所藏的个别手炉中仍可见残留下来的灰白色炭灰。
北京有条街,名为大红罗厂街,当年的红箩炭,就是先存放在这里,再运入宫中。
乾隆皇帝有首《拨火谣》写到——
毡屋清宵初雪后,砚蟾冰结松风吼。景物懰慄入吟评,徘徊却缩裁诗手。地炉榾柮拨温黁,白灰红炭堪为友。何必龙团石鼎烹,无须篆袅金猊口……
红炭白灰燃不爆,说起来,宫里用的虽是极品,却也没了民间火赤那种时不时清脆一啪、拍围裙不迭的乐趣。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