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天高地厚的退休三品官,给乾隆递了两本奏折,被赐了一条绞索

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乾隆被尹嘉铨搞得又好气又好笑。
为何气呢?
原来,自己巡幸保定,这个退休的三品大理寺卿,竟然派儿子送来两封奏折。
一封,是给尹嘉铨的父亲尹会一请谥号;
一封,则是“请以汤斌、范文程、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及会一从祀孔子庙”。
说白了,就是替他老爹要荣誉的。
我大清朝哪有这样的人啊?你是不是想博个孝子的名声、沽名钓誉啊?咱们讲究谦虚好不好?你老爸也就做到个江苏学政,虽然写了几本书,在士林还有点名声,但那都只是地区性影响,算个啥呀?
http://p3.pstatp.com/large/66b80000d4ab3661fa94
(乾隆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是乾隆气的。
但气过了又想笑。
这个尹嘉铨,也是六七十的老头了,好歹也在官场混了几十年,怎么如此幼稚呢?想要个谥号都还可以理解,但竟想把你爸送到孔子庙去,历代衍圣公只怕要笑翻在棺材里呀。
气完笑完,“责其谬妄,逮至京师亲鞫之”。
各官会审,把个尹嘉铨平日所出的书里,那些荒谬的言论比如将母亲的死称为“薨”等拎了出来,当成罪证。尹嘉铨一一认罪。最后,给判了个凌迟处死。
乾隆皇帝宅心仁厚,“改绞死”。
于是,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就此完蛋了。
此事明明白白记载在《清史稿》里,似为定论。然而,在清朝时候,就对尹嘉铨的命运,有了不同的记载。
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里说,自己在京城遇到道员逢恩承。逢道员有个姻亲的先人,正是此案的经办人。办完案后,“曾奉旨为《纪事》一篇”,乾隆看完,觉得写得很好,让他带了回去。因为是亲戚关系,逢道员还看到过。
逢道员所知的内容,跟记载在《清史稿》里的完全不同。
他说,乾隆皇帝赐御酒菜一桌,让尹嘉铨的亲家带到监狱里,也不告诉他是皇帝赐的,只让他当成是送行饭。
http://p1.pstatp.com/large/66b40004baa8375ce94e
(清朝犯人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见尹嘉铨“谢恩就坐,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惟深自引咎,辜负圣恩而已,凡饮酒三杯,食火腿及肥肉各一片”。
看他吃完,亲家到皇上那奏报尹嘉铨的情形,乾隆微微一笑,
然后召见了老尹。
——先数其罪,后乃宣旨,赦令归田。还说,你还有什么要奏的吗?
尹嘉铨当然有要说的,他对皇上有千言万语说不尽啊……
——臣蒙皇上天恩,至于此极,感激之忱,靡可言喻。惟年逾七十,精力衰颓,无以图报,只有及未死之前,日夕焚香叩天,祝皇上万寿,国家升平,虽至耄期,誓不敢一日间断。
http://p1.pstatp.com/large/66b6000113970868c120替换高清大图
(谢恩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所谓耄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耄耋,也就是八九十岁。
听到此处,乾隆来了一句,你还想活一百岁不成?
说完挥挥手,让他走了。
列位,尹嘉铨不可能又被绞死又被放还,只可能或生,或死。
到底是哪种可能呢?
我觉得《清史稿》的记载更靠谱。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