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改背景下培智教育“生活化”课程初探

(2016-05-25 09:47:22)
分类: 教案

新课改背景下培智教育“生活化”课程初探

袁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欧阳玉梅

 

内容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培智教育也应转换教育理念,开发校本课程成了大势所趋,校本课程应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以开发“生活化”课程为核心。本文通过从“生活化”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生活化课程编排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生活化课程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对培智教育生活化课程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培智教育      生活化课程       实施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目前仍在普通学校中设立,是一所融聋教育和培智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教学生87人,其中智力障碍学生为52人。90%以上为中、重度智力障碍。这么多学生分为3个班,每班超过15人。面对这么多的智障儿童,而学校在现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原有的统一教材和单一的集体授课模式已很难适应学生需要,教师都陷入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困惑中。开发校本课程,以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急待开发,因此学校成立了培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小组,向省级申报了题为“新课改背景下培智学生生活化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课题,并同意立项。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研究开发出适合本校校情的生活化课程。

二、培智学校“生活化”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大力开展,医疗康复训练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致使培智学校教育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精神疾患儿童、孤独症儿童以及其他已知、未知原因不能进入普通小学就读的学生进入培智学校。他们中精神障碍严重、无语言、无沟通能力的人数多,残疾程度重、特殊行为多。由于教育对象的变化,原有的针对轻、中度智能障碍学生的课程从内容到教学模式都无法适应中、重度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实践中,众多学校和老师也反映无法用原先的统一教材进行教学,而且教育出的儿童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无法生活自理、自立、适应社会。199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训练纲要》和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都明显针对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训练提出了相关的目标和要求,为我校开展实施生活化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参考蓝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实现培智学校教育的目标,开发校本课程成了大势所趋,各个培智学校都开始了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而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应结合学校学生实际,以开发“生活化”课程为核心。以便培养和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独立生活,顺利适应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三、培智教育生活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所谓生活化课程,是指围绕着使每个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社会这一宗旨,把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并依自身的特点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它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的体现。它不是单单以生活教育来代替现有的课程体系,也不是取消基础的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将知识技能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活化课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既有个体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我校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4年印发《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为指导,鉴于中、重度弱智儿童的学习接受能力很差,从中筛选一些最需要、又能够为他们接受掌握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其领域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自理技能。饮食、衣着、用厕、睡眠、卫生和安全等生活自理活动,都和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紧密相连。如果弱智儿童能够学会穿脱衣服、吃饭、洗澡、遵守睡眠程序等,在个人需要方面不依赖别人,就能应付每日的生活。首先应该使中、重度弱智儿童学会最基本的生活处理技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2.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是大多数培智学生必需经过训练才能达到的一种能力。交往技能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还涉及到各种必要的基本知识,涉及到参与群体活动、与人合作共事、自我调节、领悟别人的情感、服从指挥、应对挫折等社会行为技能。这方面的培养训练内容十分丰富多样。

3.实用劳动技能。弱智患者也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对别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他们难以掌握复杂的劳动技能,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本领,以便享受其劳动的权利、尽其劳动的义务,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这方面的技能非常广泛,主要涉及日常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制作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的技能。

4.最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一定的读写算技能,也是弱智儿童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鉴于学习能力上的局限性,他们只能接受有限的读写算技能。读写算技能训练主要贯穿在各种功能性活动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也要依靠专门的读写算教学时间。弱智儿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间差异,每个学生所能掌握的读写算技能很是不同。一般说来,应该教他们学会:认读自己和家人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以及与日常衣食住行、学习劳动密切相关的词与短语;书写常用的一些字词;具有基本的数概念,以及结合实际事物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学会使用计算器);有些儿童有可能接受有关时间、货币和图形方面的简单训练。

5.音体美技能。这方面包括音乐、唱歌、舞蹈,体育游戏、特奥会比赛项目、描画、画画、涂色、折纸、剪贴、泥塑等等。这类活动能够增强弱智儿童的体质和感觉运动能力,帮助他们释放自己的能量,缓解情绪障碍,矫正生理缺陷;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

四、实施生活化课程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一)以人为本,树立智障教育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我们的教育一切都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关系到学校校本教材能否顺利推行,关系到生活化课程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因此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智障教育新理念,形成以培养学生生存技能为核心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显得很重要。我校在开发研究生活化校本教材的同时,注重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了相关的课改文件和课程理论、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理论等,以提高教师认识。边学习边总结,制订生活化课程计划,编写生活化教材和教案。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生活化”。

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学校实际情况,对于各年龄段的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不同的发展实际和学习需要,按照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从智力障碍儿童身心的适应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出发,设置了文化学习课程、生活实践课程、康复训练课程、生活劳动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课程。组织形式采用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活动、家校联动教育等多种。在课程安排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增设校本课程、加强劳技课和常识课、压缩文化课程的比例、优化课程结构。开设了“生活语数”、“生活常识”、“生活自理”、“劳动技能”“感统康复”、“音乐律动”、“绘画手工”、“运动保健”、“兴趣活动”、“综合实践”、“校内外活动”等科目和活动。

除了按学生需求设置生活化课程外,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反复推敲选择真正符合学生需求的知识点来编排,并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即课程的进程和顺序以一个个的主题单元为单位,每个主题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内容,即主题单元将不同的科目串起来,而不同的科目承担同一主题单元的不同部分的教学。例如,在以“叠衣服”为主题的单元中,包括了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生活语文课),衣服的分类(常识课),用笔画出衣服的样子(美术课),学唱关于叠衣服的歌曲(音乐课),动手叠衣服(劳动课),数数自己洗了几件衣服(生活数学课)等。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我们布置学校环境时,考虑到要遵循智力落后教育的直观化原则,因此我们采取各种直观的手段,在丰富学生表象的同时,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与已有的表象发生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为了让智障学生能感受到更直观、更具体地视觉刺激,强化学生认识,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和位置,进行各种环境布置,主要有实物、模型布置,图片布置和生活环境创设等,并利用自然环境适时进行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专门布置了一个放置很多实物的教室,分水果、蔬菜、粮食、文具、生活用品、动物模型等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世界。并且我们还注意把实物和文字结合起来,在不同的物品上贴上标签,对应着门、窗户就可以看到“门”和“窗户”的文字,这样一来,就有意无意的让学生把文字和实物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联系,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做到:看到实物想到文字,看到文字找出实物。

毕竟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实物都布置到教室中,因此,很大一部分我们就用图片的布置,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图片囊括蔬菜、水果、文具、动物、植物、人物称呼、身体部件、家用电器、生活用品、自然现象、交通工具、生活场所等等。日积月累,反反复复,即便是学了会忘,但忘了又学,几十个轮回下来,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记住了几个常见的物品,看到图片,能叫出名称。

为了使学生能掌握知识,学会自理,我们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比如让学生学习做菜,我们就带学生到食堂,认识锅碗瓢盆,感知酱油、米醋、调酒,油盐味精等常用的调料,并会安全、正确的使用刀具、饭铲等厨房用具;又如模拟超市买东西,通过游戏和学习相结合,使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很多学生就在我们创设的生活环境中学会了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自然环境变化是上天赐于我们最好的教育时机。天气变化,如刮风、下雨、日出、日落、雷电、发芽、开花都是我们最好的教材,同时也是最直观的表象,因此,我们注重把握时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教学生不同的相关知识。下雨的时候,告诉学生,下雨要带伞,并教他们下雨在气象上的符号;雷电天气的时候,告诉学生那是雷声,那是闪电,并教育学生如何安全躲避雷电。

(四)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

智障教育教学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有必要从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教育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采用适合智障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生活化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全面达到智障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来自生活;同时,由于智障儿童认识活动规律在速度和方式上不同于普通儿童,以及由于他们智力水平发展的局限性,所以生活化课程的教学除了常见于普教中的讲授法之外,还应该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我觉得采用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都挺适合生活化课程的教学。

情境教学可以有现场教学,让学生处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技能。例如教洗衣服,我们就带学生到水槽边,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别人是怎样洗的,再指导他们按照课文上的方法一步步来学习。授课时,我根据智障儿童的个别差异,对他们采用个别化教学,在这种相应的生活情境下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既易学、又实用。以后只要相似的生活情境一出现,学生就会有相应的正确行为表现,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地采用这种情境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在真实情境中教学之外,也可以有模拟教学即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再现,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例如教“时间”这个单元主题,程序包括认识时间和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我们可以结合一天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这一天记下都做了哪些事,互相说说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为什么?既掌握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减少了智障儿童进行知识迁移时的困难。再比如我们要在智障班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题活动,如果光用语言来表达感恩,大多数学生是很难理解和体会的,为此,我们将平时父母接送孩子、老师关爱孩子的一些情景用摄相机记录下来,并制作成短片放给他们看,他们顿时情绪激昂,积极参与发言,表达感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扩展教学的空间,补偿智障儿童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

愉快教学法则是从智障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这一特点出发的,在授课过程中,不时插入一些有趣的游戏,引起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课堂上,而不是跑到课掌之外,这样保证了学习效率。例如教学拼音时,根据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简单的顺口溜,“张大嘴巴aaa,公鸡打鸣ooo”,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容易掌握这些拼音。教学数学时,把数字编成儿歌,“1、1,1什么1?铅笔1。2、2,2什么2?鸭子2。3、3,3什么3?蝴蝶3。等”并一边做形象的动作,一边大声地念,既可以从外形上帮助孩子记住这些数字,又让孩子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显得很活跃。上语训课,学习句子“我会…"时,开始学生就说了自己会干什么,后来一个个变得无精打采,这时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到前面表演自己会模仿的动物走路的样子和叫声。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个个都精神抖擞,争先恐后上来表演。可见游戏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处在一种轻松自在、心情愉快的情景之中。

总之,通过“生活化”课程开发与研究,我们删改了语文、数学原有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大量增加贴近生活、易于学习、能在生活中得到有效的使用和巩固的知识内容,以游戏化、活动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有效参与率提高了。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较好地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打下扎实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