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植物一样养孩子-------《这样爱你刚刚好》学习心得之一
(2019-03-06 10:40:20)
标签:
教育 |
养植物一样养孩子
-------《这样爱你刚刚好》学习心得之一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这句话在朋友圈疯传,击中了无数年轻爸妈心中的隐痛。
一直以来,下一代人诞生,上一代就自动升格成父母,开始养育子女,一切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没听谁说当父母还得学习,包括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把我们养大的。
结果到我们有子女的时候,当父母这事儿居然变得需要学习了!
家长自述:
我是特别失败的家长。孩子小时候,我觉得学习是她和老师的事儿,什么也不管,六年级了我才第一次去开家长会。
每次考试,孩子都是头天晚上补习一晚上,成绩也不错。等她上了初中,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第一次考试,孩子就掉到400多名,老师直说“不要了”。
之前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结果初中学科太多,就乱了,她自己也吓着了。当初没有给她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无知,真的太毁孩子了。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死活拎着孩子不放。孩子也在自我拯救中,完善了自己。但始终还是有遗憾,她经常问我:“妈妈你给了我什么?你教育过我什么?”
其实这位家长并不算失败,她至少给了孩子信任。但她有一点没说错,当家长真的需要学习,而且是终生学习。
在孩子的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应对。上学时候焦虑成绩,长大了操心婚嫁,成家了你还得学着处理跟孩子伴侣以及亲家的关系……
你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从而提升孩子。但是,学什么?怎么学?
我学习了谷静老师的书《这样爱你刚刚好——一个心理咨询师、班主任的智慧宝典》
分享书中几条最最要紧的——
一、会爱孩子
你可能会吐槽,谁不会爱孩子啊?连动物都会爱孩子!尤其对妈妈来说,母爱是本能,是天生的。有人为了孩子毅然回家当家庭主妇;有人每天早早起床给孩子做饭;有人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最好的……
其实不然,这恰恰说明你真的不会爱孩子。有时候母爱真的不是那么纯粹,妈妈们用自己的爱、辛苦、付出和道德评判去绑架孩子。这种沉重的爱往往带给孩子的是负罪感和压力,而且永远无法释怀。
什么才是会爱呢?谷老师给的答案是,按着爱小时候的自己的方式爱孩子!
小时候爱看小说,爸爸妈妈说是闲书,只能躲在被窝里偷偷看。现在我给孩子买好多书,鼓励孩子多看书。
小时候家里穷,在村里没地位,爸爸妈妈总说要好好学习,要争气,以至于我小时候觉得做任何跟学习无关的事都有罪恶感,现在做任何跟工作无关的事都有罪恶感。我一定要让孩子的生活丰富有趣,不能像我只有用没有趣。
小时候爸爸对我特别严厉,规矩特别多,我在家在外都是谨小慎微的。我现在一定要给孩子最宽松的环境,一定要跟孩子做朋友。
要想真的爱到孩子,尤其是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爱到孩子,有时候可以从爱自己做起。
教你一招:
清空头脑中的各种规则,回到过去看一看小时候的自己,那个被无数“对错”“标准”“应该”悬在头顶的孩子,跟他待一会儿,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
只有你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你才有可能感受到孩子的感受。
二、放下焦虑
小雅,小学时候是大队长,小提琴十级,舞蹈八级,成绩拔尖。上了初中后,几次考试分数不理想。小雅和妈妈陷入焦虑、恐慌,来找谷老师请教。
另一个学生小凡,这次考试又没考好。妈妈气急败坏来找谷老师:“我知道他没有尽全力,他怎么就不能用点儿心?我天天陪他做作业,一道题一道题检查,他怎么就进步不了?我都要急死了!”
现在的家长普遍焦虑,谷静老师经常面对这样的求助,成绩不好了焦虑,考680分的还焦虑。
很遗憾,面对这种焦虑,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谷老师自己也会焦虑,这时候她会倾听一下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你焦虑的根源并不在孩子,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做工作,而不是让孩子为你的焦虑埋单,这是做好妈妈的第一步。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别着急,人大心开。接纳眼前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相信孩子明天会更好。
我现在不知道这事怎么办,那就什么都不要做,至少不会帮倒忙。
谷老师说,学习不是标准化、自动化的过程,一个按钮就全都按部就班地进行。成绩起起伏伏很正常,笃信孩子一定可以处理好学习上的问题。
谷老师的女儿垚垚小学时候成绩也就中等偏上水平,初中入学时是她们班上47名,年级里要排到八九百名。谷老师并没有刻意做什么,但是之后她女儿的成绩一直稳稳上升,到初二的下学期,就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排名最差也没出过前50名。初三时候,就进年级前十了。
现在谷老师的女儿正在韩国交流学习,专业课成绩是国际班上最好的。所以说,人大心开,你得把时间拉长了来看。你相信你做的事情是对的,你不功利,就能笃定。当你目光越短的时候,你的焦虑会越大。
教你一招:
深呼吸、听音乐,都可以缓解焦虑情绪。谷老师的办法更简单,就是告诉自己:这件事会过去。
然后,看看手头该干什么,把注意力转移到行动上。
三、选择信任
有一年,谷老师临时接了一个班,班上的小男孩儿小凯很让人头疼,经常肆无忌惮搞恶作剧,他的同桌萱萱总是来告状。
前两任班主任没少操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气急了还有过“肢体接触”,都没效果。家长也沟通过,显然家庭教育也不给力。
这天,萱萱又哭着来告状。谷老师前思后想之后,决定冒险相信小凯同学有自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她是这样处理的——
让其他组的同学先离开,请另一名男同学描述当时的场景。这时小凯笑得很得意。
谷老师让小凯跟自已一起坐在讲台上,请那名男同学坐在小凯的位子,学着他的样子,复盘当时的情形。
男同学演得很投入,小凯的表情有些尴尬,但依然嘴硬。
再来一遍,小凯终于看不下去了,用低低的声音说,我错了。
从此萱萱再也没有告过状。信任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
教你一招:
用复盘现场的方式,让小凯以观察者的身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重新评估,唤醒小凯的自省能力。
批评和指导的方式达不到这个效果,是因为高高在上的批评,会让他产生对抗和挑战情绪。选择信任孩子,对孩子的评价和控制自然就会变少,孩子自己的力量才得以释放。
现在,知道孩子叛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了吧?
四、交还权利
垚垚三岁的时候,经常跟爸爸吵架,有一次因为看电视,父女俩又吵起来了。垚垚气鼓鼓地找妈妈告状:爸爸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为什么爸爸可以看电视我就不可以看?
这让谷老师明白,虽然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但她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有自己的意志和判断,要求跟成人一样的权利和自由。
这时候,爸爸妈妈不应该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听话,而是真正尊重孩子的权利,让他选择自己的生活。
你要相信,体验和试错是更好的成长方式;
相信孩子自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只要妈妈少干扰,少破坏,孩子就可以长成他自己的、更好的样子。
谷老师用这种方法鼓励出了从小就有主见的女儿,上哪个大学都是她自己选的。以至于被母亲说“没见过你这么惯孩子的”,谷老师的姐姐也说,一般人做不到。
教你一招:
小的时候让他独立吃饭,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食物,让他独立睡觉,管理好自己的零食、零花钱,自己收拾玩具,是把他的人生选择权交给他自己的开始;
初中之后,可以让孩子更多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比如买车、买房、家庭装修这些,不妨听听孩子的建议。还可以让他规划假期旅行线路,给他更多话语权;
把上辅导班的权利还给孩子……
五、学会说话
超市里,一个年轻妈妈声嘶力竭训斥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你答应过妈妈,要做个好孩子。现在你还一直哭,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女儿也很委屈,一边哭一边说:“你也答应过我做个好妈妈,可你现在还在发脾气。”
很显然这样的沟通是没有效果的。谷老师说,为人父母应该学点说话之道。
教育不是孩子今天打翻了一个杯子,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言语即教育!日常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方式,就是教育的方式。
我们对孩子的说话方式里,藏着我们对孩子的接纳、理解和尊重程度。用教导的方式在说话,背后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有时候可能就是你跟孩子说话的方式变了,孩子就变了。
谷老师说,她跟女儿也会有一些问题,只不过有了问题之后,沟通起来比较顺畅。
教你一招:
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交流的原则是:装着这个孩子所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和当下感受;就事论事,不要上纲上线、讲道德、人品、孝道、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之类的。
可以分三步跟孩子交流:第一时间认可、接纳孩子说的事件,尤其认同他的感受和情绪;用开放式的回应,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能够把遇到的麻烦和困惑说清楚;帮孩子分析问题,引导他自己探索和思考,尽量用“我觉得”而不是“你应该”。
在养孩子这件事上,
一定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万能方法。
但最根本的理念适用于绝大多数人,
放下你心中的焦虑,看见孩子,
相信他,尊重他,理智地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