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2016-12-07 10:22:55)
标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分类: 导学案 |
《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独学检测】
读课文,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词句中黑体的词
足之所履
依乎天理
每至于族
善刀而藏之
2、疑难句子翻译
(1)、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
(2)、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3)、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尝试(砍)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
(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间),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
(5)、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每当碰到(筋骨)交错集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警惕地提高戒备,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集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了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
第二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对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阐释。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阐述了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第四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
【合作学习】
1、欣赏 “解牛之美”
阅读1—2节,思考问题:文中是怎样描写解牛场面的?请划出关键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动作:手 “触”、肩“倚”、足“履”、 膝“踦”
声音: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手、肩、足、 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解牛图,屠刀伸进皮肉里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上节拍的,可见庖丁的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有节奏,具有美感。
2、联系第三节,思考讨论:
庖丁解牛遵循的是什么?
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超? 对比突出“道”之重要
3、探讨庖丁的“解牛经”——庖丁解牛技术为何如此高超?
提示:可从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分析;可从奋斗目标、成长阶段、解牛经验、解牛态度等方面来谈。
奋斗目标
解牛经验
【拓展延伸】
1、思考: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解牛的三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
⑶“方今之时”
2、思考:结合第三段的描写,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謋然己解”的效果。请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文字,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A、描写“目无全牛”的文字为: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目无全牛”描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B、描写“游刃有余”的文字为: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C、描写“踌躇满志”的文字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踌躇满志”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 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D、描写动刀过程的文字为: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
3、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
庖丁解牛要点: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善刀而藏之
启示: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顺其自然,不强求。
4、你能在《庖丁解牛》中找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王国维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庖丁解牛》A: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王国维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庖丁解牛》B:解牛之初到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王国维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庖丁解牛》C: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游刃有余,终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