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师版)
(2016-09-08 11:14:09)
标签:
必修5 |
分类: 导学案 |
《谈中国诗》(教师版)
编者:夏云
【温馨心语】世界上大事情像可以随便应付,偏是小事倒丝毫假借不了。譬如贪官污吏,纳贿几千万,而决不肯偷人家的钱袋。 ——钱钟书
【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
(一)文学常识
(二)课外阅读积累
1、“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出自钱钟书的《 围城
2、“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出自钱钟书的长篇小说《
3、“做文章时,引用到古人的话,不要引用号,表示辞必己出,引用今人的话,必须说‘我的朋友’——这样你总能招揽朋友。 ”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中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
4、“牛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 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自主学习与检测】
1、基础积累【详见《新学案》65页】
2、感知文本内容: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1)发展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
(2)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
(3)韵味: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4)风格: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
(5)内容:
外国——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中国——
特征 |
原因或表现 |
比较对象 |
结论 |
① |
原因: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旨在使读者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
爱伦·坡 |
中国诗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悠远的意味。 |
②富于暗示 |
引诱读者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不了了之,引得读者遥思远怅;问而不答,令读者回肠荡气。 |
魏尔兰、 济慈、 维荣、 拜伦。
|
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
③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
与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 |
英语、 法语、 德语和 惠特曼 |
中国诗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本质特征是共同的。
|
【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2、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似乎是作者把自己又否定了。对此,你如何理解?
【拓展延伸——延伸巩固】
1、课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文章第一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课文的整个结构灵活,充满机巧。
2、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有哪些特点?
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
【反思感悟——整理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