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滕王阁序》导学案(教师版)

(2016-07-16 20:46:51)
标签:

必修5

分类: 导学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陈忠章  审核:陈忠章

【学习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2.熟读课文,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句子的意义。

3.体会作者怀才不遇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4.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2-3

【知识链接】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自主学习与检测】

一、翻译句子

①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人生命运多坎坷,人生旅途多磨难。)

②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 明的君主;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

③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所幸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能够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能够知道命运)

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年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定意志,不放弃青云般崇高的理想!)

⑤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⑥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孟尝君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呢?)

二、基础积累(详见《新学案》P28-29

三、诵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扣“洪府”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登阁”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饯”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别”

【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参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参考: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参考: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3自然段)

1本部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晚秋暮色图。这两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部分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2、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可结合上一题具体分析)

3、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略)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4-5自然段)

 1、本部分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明确:本部分写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甫畅以下八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作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直抒内心深层的伤感。而望长安于日下以下十句,则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即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

2谈谈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的理解.

参考:王勃虽然感慨命运不公,但并未陷入伤感无法自拔,相反,此句体现出他的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对理想、志节执著追求,穷而弥坚,白首不移。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作者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的积极、乐观、坚定的品质。

()研读课文第四部分(67自然段)

1、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6段由个人遭际写到途经滕王阁,有幸参加宴会,自当应命为诗。第7段写自己对主人的知遇之恩表示感谢,对本次盛大的宴会表示依恋。
  2、学生讨论:文章前后是如何照应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前后有两处照应:一是宴会开始照应宴会结束;二是作者自己以谦词入场照应谦词退场。这样写首尾联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3、文章抒情部分先后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这二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作者的感伤心态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如果在这样有限的生命中,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将很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而作者偏是满腹才华而重视功名的人,社会与统治者不能给他提供这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他焦急失望乃至失落,以李广、贾谊等高才不遇的人暗托胸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但本文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并不是一味自伤自怜,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示了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

这样,文章的基调就与以往登高必然怀乡、离远必然伤别的文章区别开来,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有为精神和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情怀。由此,文章的整体情调也由悲转为乐,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反而达到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

【巩固提高】

从文中找出10个成语,并解释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5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6、【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7、【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8、【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 冯唐列传》。  

   9【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0、【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2、【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 班超传》。

2、从本文你学到了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