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2016-06-13 20:57:10)
标签:
必修2 |
分类: 导学案 |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制作人:王修儒
班级:
课文标题 |
赤壁赋 |
教学目标 |
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精神,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知识与能力:学习“赋”的文体知识;掌握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背诵全文。 |
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课文语句理解,基础知识的把握。 教学难点:作者思想精神的领悟,写作方法的总结。 |
教学方法 |
高效课堂下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学生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苏轼。(另见)
2.探寻背景。了解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3.“赋”的分类、特点及《赤壁赋》归属。(另见)
4.熟读课文,结合资料理解语句。
4.基础知识积累(另见)。
5.试总结每小段的内容,用最简短的语句写在课本里。
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初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2.了解文体知识(赋)。
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4.学习课文第一段内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学习第一段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句式及第一段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
1.导语:苦难于你,如同进入蚌壳的沙砾,时时磨砺你的肌肤,包裹一层“大江东去”的豪迈;再加一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裹一层“千里共婵娟”的旷达;加一层“不思量,自难忘”的缠绵……与你同时代的多少权臣显贵如同一现我昙花,灰飞烟灭在时光的江海里,只有你——苏轼——吸收苦难,将自己磨砺成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北宋的天幕上熠熠闪亮,澄澈了寰宇,灿烂了古今……
2.朗读课文(学习轮读,注意读音)。
3.展示预习结果。小组代表发言要点:(1)作者:时代,经历,评价,文学贡献。
(2)背景(写作背景)。社会背景与自然环境。
(3)“赋”的知识:分类,各类的特点,《赤壁赋》归类。
(4)基础知识积累:注音,通假字,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5)课文小段内容总结。
4.自主学习第一段内容。小组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整理出学习讨论后仍未得到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解答。
5.探讨:(1)第一段写了什么景?
清风、江水、明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抒写了怎样的情?
遗世独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写法是什么?
因景而生情。
思考练习题:1.背诵第一段。
2思考:苏轼的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划出关键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变化?(因何面变化)划出关键句。3用什么方法体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划出标志性的词语。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乐观面对逆境。
2.掌握基础知识与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语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1.展示背诵第一段。
2.学习课文内容(第二到第五段),结合资料理解语句,小组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整理出学习讨论后仍未得到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解答。
3.讨论并展示:(1)苏轼的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划出关键句。(“新学案”第55页)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变化?(因何变化)划出关键句。(“新学案”第55页)
(3)用什么方法体现作者的情感变化?划出标志性的词语。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作用?(“新学案”第55页)
思考练习题:
1.课文怎样将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
2.课文的写作特色如何看?
3.背诵第二到第五段。
4.作业本上完成:课后第二题。
四、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坚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2.学习文章精湛、缜密的构思。
3.学习语言优美形象的方法。
4.拓展阅读。
教学重点:语言优美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精湛、缜密的构思。
教学过程
1.背诵展示。
2.作业情况评价。
3.研讨:(1)课文怎样将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另见“新学案”第55页)
(2)语言如何达到优美形象的效果的?(另见“新学案”第55页)
(3)如何理解构思精湛、缜密?(另见“新学案”第55页)
4.阅读鉴赏
(1)课内精读(另见“新学案”第57页)
(2)课外拓展(另见“新学案”第57页)
3.探究: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语文必修2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