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2016-06-01 16:49:28)
标签:

教育

分类: 必修3导学案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韩愈其人、其文。

2、  积累文言知识,解决翻译疑难。

3、  学会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二、       思维预热----资料补充

1、  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见《新学案》61页)

2、  关于《师说》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一类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学检测

基础检测(见《新学案》61页)

(二)合作学习----问题生成与解决

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分析第一段

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

答: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字,句中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

答:道理论证;总论教师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分析第二段

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答:主要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

3、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古之圣人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答: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分析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古文指先秦散文。

2、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三)拓展延伸----延伸巩固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韩愈在文中所提的观点是不是都是进步的?我们该借鉴哪些?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