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蜀道难》导学案 教师版

(2016-05-23 20:52:50)
标签:

教育

分类: 必修3导学案

《蜀道难》导学案 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理清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3.美读课文,品味意境,背诵全文。

二、思维预热-----资料补充

1、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韩愈、白居易,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2、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4、古代诗歌鉴赏题一般方略

1)寻找有效切入点,关注所有信息。

2)借助意象,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

3)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

4)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

5)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以了解主旨。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学检测

1、我来介绍作者、背景:见练习册

写作背景: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2、积累字词(完成《导学案》基础积累部分)

3、朗诵诗歌,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标注重点字词字音。

2)结合练习册和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3)熟读成诵,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二)合作探究-----问题的生成与解决

1、本诗是如何围绕“难”展开的?三段内容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一叹其高,通过蜀道之始和蜀道的高俊来突出它的难行。

二叹其险,通过景物的凄清和山恶水险来突出它的可畏。

三叹其乱,通过剑阁险要和人祸之惨来申戒友人。

2、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它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1)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这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了乐律可依,但却自成一格,具有歌行体的特点即音乐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

2)突显了主题的同时,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详见教参39页)

3、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你是从哪几句看出来的,在原文中勾画出来。

参见练习册20页。

4、白居易在《太行路》一诗中说“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在乎人情反复间。”那么,面对曲折险峻的蜀道,诗情豪放的李白接连发出三句“蜀道难”的感叹那么你认为蜀道难最难的是什么呢?是蜀道的高,还是蜀道的险,还是......

本题旨在学会知人论世来鉴赏诗歌。提示: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当年他26岁,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使命来到长安,可惜此时的玄宗已不是当年励精图治的玄宗了,他任用奸臣,沉迷声色,不到两年便“赐金返还”,此后到处漫游。《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它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拓展延伸----延伸巩固

唐代孟棨《本事诗》记:“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见日,由是称誉光赫。”试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为一则小故事。

参见教参P40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