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新裁》节录(十二)君子之道编(10)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2018-12-08 16:01:51)(10)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由君子怀德、胸襟坦荡、矜而不争、谦恭礼让的品质决定了,君子奉行的处世原则是“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就是把“和”作为礼的最高追求,从和谐、和睦、和顺、和平的意愿出发,与人为善地来待人处事。先秦儒家所说的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矜而不争”,以及“恭敬”、“辞让”等,都是君子“贵和”的体现。
君子“贵和”并不是强求同一,而是“恭敬谨慎而容”,是异中求同、同中存异,既善于发现共同点以求双赢,又能包容不同点以维护团结、和谐。这就是儒家强调的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贵和”也不是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而是要“以礼节之”,“和而不流”、“贞而不谅”,以坚守正道为原则。所以又强调“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先秦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贵和”,既反映了君子与人为善、坦荡包容、追求和谐、善于团结合作、不自以为是、不唯我独尊的美德,又体现了君子坚持原则、求同存异、不随波逐流、不搞结党营私的正直品格。
[原文]
有子(
[今译]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今译]
孔子说:君子倡导团结和谐,并不是强求同一,而是以大局为重,求同存异;小人往往是表面赞同或随声附和,而实际上心存异志。
[原文]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过分),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棱角)而瓦舍。其宽裕有如此者。(《礼记.儒行》)
[今译]
[原文]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不过(过错)也。小人反是。(《荀子.臣道》)
[今译]
恭敬,是礼的要求;和谐,是乐的要求;小心谨慎有好处;争斗发怒有害处。所以君子安守礼节,以和谐为乐,言行谨慎而不争斗发怒,因此一切行为都不会出错。小人则与此相反。
[原文]
子曰:君子周(合群)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今译]
孔子说:君子善于团结人,但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但不能真正团结。
[原文]
子曰:君子贞(正直)而不谅(固执)。(《论语.卫灵公》)
[今译]
孔子说:君子坚守正道,但不固执己见。
[原文]
子曰:君子矜(持重)而不争,群而不党(结党)。(《论语.卫灵公》)
[今译]
孔子说:君子处事稳重,不轻易与人争执,善于团结人,但不结党营私。
[原文]
子曰: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
[今译]
[原文]
君子宽而不僈(通“慢”),廉(正直)而不刿(guì,刺伤),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随波逐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华美)。《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此之谓矣。(《荀子.不苟》)
[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