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新裁》节录(四)唯义为行编(3)义,人之正路也
(2018-11-20 09:29:42)(3)义,人之正路也
先秦儒家对“义”最宽泛的界定是“宜”,但义的实质则是“正”,是公正、正直、正当、正派。这正是义德古往今来最为人们所看重的原因。
在孔子“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及“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三无私”思想中,就充分反映了义德公道正直的涵义。
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 即义德就是叫人走正道的美德。进一步明确了义的实质是正。他还说过“羞恶之心,义也”,强调义德就是要从内心里对不正直、不正当、不正派的言行保有羞耻感。
荀子说,“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则强调了义德对不义之事与不义之人的约束和限制约束作用。
荀子第一次使用了“正义”的概念,认为“正义而为谓之行”。 强调只有做合于道义的事才叫有德行。他还说,“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认为没有正义感,只是把追求富贵和利益作为最高目标的人,是庸俗之人。
[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今译]
孔子说:君子以坚守道义最为重要。君子只讲勇敢而不讲道义也会做错事;小人只讲勇敢而不讲道义,则会成为强盗。
[原文]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这)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礼记.孔子闲居》)
[今译]
孔子说:天无私地覆盖大地,地无私地承载万物,日月无私地普照一切。用这三种精神为天下人操劳,就叫三无私。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今译]
[原文]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今译]
孔子说:在维护正义的事情上不能挺身而出,是没有勇德。
[原文]
[今译]
孟子说:仁德,是人们最安适的家园;义德,是人们要走的正路。空闲着安适的家园不去居住,舍弃光明正大之路不去走,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原文]
(孟子曰:)
[今译]
[原文]
[原文]
(孟子曰:)羞恶(wù,厌恶。下同)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
[今译]
[原文]
(孔子曰:)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礼记.经解》)
[今译]
[原文]
[今译]
[原文]
(荀子曰:)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荀子.强国》)
[今译]
原文]
(荀子曰:)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荀子.正名》)
[今译]
荀子说:合于功利的才去做,那只能叫做事。只要是合于道义的就去做,才叫有德行。
原文]
[今译]
荀子说:不追求道德学问,没有正义感,只是把追求富贵和利益作为最高目标,是庸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