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新裁》节录(一)重道崇德编(3)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2018-11-10 11:25:48)

(3)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传统伦理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而在先秦儒家看来,重道的目的是明德行仁。所以,儒家重道崇德思想的重点在推行仁道。先秦儒家由教人“仁爱”延伸为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和“王道”,这样就把仁道由道德伦理扩展为政治伦理。

先秦儒家一再强调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仁者,天下之表也”,“爱与敬,其政之本与”,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等观点,深刻论述了“仁者无敌”和不行仁政就不能保天下、国家、宗庙以至自身的道理。认为与仁政相反的则是“苛政猛于虎也”。

先秦儒家指出,要施仁政于民首先就要“富民”。包括“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尽量对百姓“利而不利、爱而不用”,使其能够安居乐业

先秦儒家还指出,要施仁政于民还要施行德治的教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 “善教得民心”等,就是儒家仁政思想中以德治国、以德化民方面的重要观点。

先秦儒家从正与反两个方面、明君与昏君两种类型、历史与现实两种情况、得与失两种结果、治乱兴亡两种局面,反复论证了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都不过是两条:“仁与不仁而已”。

 

[原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今译]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拥有天下,却不为自己打算。

[原文] 

尧、舜“率”。下同)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大学》)

[今译]

尧、舜用仁道来统率天下,于是民众就跟他学仁爱;桀、纣用暴虐来统治天下,民众就跟他学暴烈。如果国君的命令与他的实际做法相反,民众是不会听从的。

[原文]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标准)也;义者,天下之制也;礼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勤,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酬”),无德不报。”(《礼记.表记》)

[今译] 

孔子说:仁是天下普遍的做人标准,义是天下通行的做事准则,礼是天下正常的交往规矩。孔子说: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这样人们就会努力做好事。用怨恨去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人们就会懂得惩戒。《诗经》上说:“一定要回应别人对自己讲的话;一定要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原文] 

(孔子曰:)不。下同)爱不亲,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礼记.哀公问》)

[今译]

孔子说: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相互亲近;没有礼敬之心,行为就不会端正。仁爱和礼敬,这就是为政的根本吧!

[原文]

子曰: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霸王。(《孔子家语.王言解》)

[今译]

孔子说:虽然拥有全国最好的马,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驾驭它,也不会使它走很远。虽然有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国民,如果不用仁道来治理,也不可能取得称王天下的功业。

[原文] 

    (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礼记.哀公问》)

[今译]

孔子说:古代圣王为政,把仁爱别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能仁爱别人,他就保不住自身。不能保住自身,就不能安定国家。不能安定国家,就得不到上天的欢心。得不到上天的欢心,就不能取得自身的成功。

[原文] 

(孔子曰:)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才能,器具。下同)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则不成。(《礼记.经解》)

[今译]

孔子说:上上下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这就叫仁;百姓没有主动提出要求,就能得到希望得到的东西,这就叫信;为百姓除去天地间的祸害,这就叫义。义与信,和与仁,这是成就大业的必要条件。只有治理好百姓的意愿,而没有治理好百姓的才能措施,就不能获得成功。

[原文]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今译]

孔子说:你们要记住,繁重的徭役和赋税比老虎还要凶暴。

[原文]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shi,杀)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代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今译]

“孔子说:治理国家之道无非两条:行仁道与不行仁道罢了。”国君残暴地虐待他的百姓,重则本身被杀,国家灭亡,轻则本身危殆,国势削弱;死后被冠以幽王或厉王的恶名。即使后代出了孝子贤孙,而又经过了百代,仍然改变不了他的恶名。《诗经》上说:“殷商的鉴戒并不遥远,就在夏朝的后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wù厌恶。下同)死亡而乐不仁,是犹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

[今译]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能获得天下是由于实行仁道,它们失掉天下是由于不行仁道。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生存与灭亡都是这个道理。天子如果不行仁道,就不能保有天下;诸侯如果不行仁道,就不能保有国家;卿大夫如果不行仁道,就不能保有宗庙;士人和平民如果不行仁道,就不能保全自身。现在有些人害怕死亡却乐于不仁,就好比害怕醉酒却偏要喝大酒一样。

[原文] 

孟子曰:舜明于众多)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

[今译] 

孟子说:舜明了万物的道理,洞察人们的常情,总是自然地从仁义出发行事,而不是勉强地行仁义。

[原文] 

(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kuí,准则)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

[今译] 

孟子说:只有仁德之人才适宜处在领导地位,缺少仁德的人处在领导地位,等于把他的劣迹传播给众人。在上位者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在下位者就没有法制意识。朝堂的统治者不信守原则,做臣工的不遵循规矩,君子触犯道义,小人触犯刑律,国家还能够保存下来纯属侥幸。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今译]

孟子说:人们都有怜悯之心。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之心,所以才有怜悯百姓的仁政。用怜悯之心,来实行怜爱百姓的仁政,治理好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那样容易。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阻挡,抵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今译]

齐宣王问:您能说说齐桓公、晋文公春秋称霸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从不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所以后世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一定要说,那就说说用仁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好吗?

齐宣王问:要有怎样的仁德才能施行王道呢?孟子说:以保证百姓的安居乐业来施行王道,那就没有谁能抵御您了。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

[今译]

孟子说:不行仁道而能得到一个国家的,这样的事是有的;不行仁道却能得到天下的,这样的事是不会有的。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也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下》)

[今译]

孟子说:梁惠王实在太不仁了!有仁德的人把他所喜爱的推及于所不爱的,没有仁德的人把他所不喜爱的推及于所喜爱的。公孙丑问:这是指什么而言的呢?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不惜牺牲百姓而发动战争。打了败仗还要再战。恐怕百姓不肯替他卖命,就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去送死。这就叫把他所不喜爱的推及于他所喜爱的。

[原文] 

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荀子.王霸》)

[今译] 

所以治理国家的人,遵循道义就可以称王于天下,确立信用就可以称霸于一方,一味玩弄阴谋权术就会亡国。这三种情况是明智的君主要谨慎选择的,也是有仁德的人必须明白的。

[原文]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ti,),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荀子.王制》)

[今译] 

    君王)选拔贤良的人,任用忠实而又认真的人,倡导孝道,收养孤寡,救助贫困。如果能这样,百姓就能服从君主的治理。百姓服从君王的治理,然后君主的王位才坐得稳。所以,君王要想社会安定,没有比改善政治、爱护百姓更重要的;要想国家繁荣昌盛,没有比推行礼义、尊重人才更重要的;要想建功立业,没有比尚贤任能更重要的。这就是君王治国的大道理。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今译]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要严谨地对待政事,对百姓诚信无欺,节约财物,爱护民众,役使百姓要不违农时。

[原文]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厚,督促)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kaiti平易近人)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孔子家语.贤君》)

[今译]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理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国家的政事没有比使老百姓富裕且长寿更急迫、更重要的了。鲁哀公说: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说:减少劳役,减轻赋税,那么百姓就会富裕了;推行礼义教化,使百姓远离罪恶和疾病,百姓就能长寿了。鲁哀公说:我想按照您说的办,但恐怕我的国家会因此而贫穷。孔子说:《诗经》上说:“爱护百姓的君主,就像百姓的父母。”没有子女富裕了而父母却贫穷的道理。

[原文]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今译]

孟子说:所以贤明的国君确定老百姓的家产,一定要让他们上足够赡养父母,下足够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全家都能吃得饱,年成不好时也不至于饿死。这样再引导他们向善,老百姓就容易听从。

[原文]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nòu锄草。下同);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加工棍棒)以(ta,用鞭子或棍子打)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

[今译]

孟子对(梁惠王)说:国土不在大小,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实行王道而使天下归心。大王如果能对百姓实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不违农时地深耕细作,及时锄草;使青壮年能在农闲时学习孝悌忠信之道,在家用来事奉父兄,出外用来对待尊长。这样,即使用棍棒也可以抵挡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秦楚侵占了民时,使百姓不能耕种来养活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儿四处逃散。他们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大王如果去讨伐他们,又有谁能抵抗大王您呢?所以说:“实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请大王对此不要再迟疑。

[原文]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今译]

孟子说:以民众的快乐为快乐的人,民众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民众的忧愁为忧愁的人,民众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做到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心,那是不会有的。

[原文] 

        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者也。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者也。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者也。(《荀子.富国》)

[今译] 

不给予百姓利益却要向百姓索取利益,不如先给予百姓利益然后再向百姓索取利益更为有利。不爱护百姓却要役使百姓,不如先爱护百姓然后再役使百姓更有功效。给予利益然后再索取利益,不如只给予利益而不索取利益更为有利。给予利益而不索取利益、爱护百姓而不役使百姓的人,是能取得天下的君主。给予利益然后索取利益、爱护百姓然后役使百姓的君主,是能够保住社稷的君主。不给予百姓利益却向百姓索取利益、不爱护百姓却役使百姓的君主,是危害国家的君主。

[原文] 

         (通“裁”,运用)万物,养万民,兼(或为“利”)天下者,为莫若仁人之善也夫!故其“智”)虑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得之则治,失之则乱。(《荀子.富国》)

[今译] 

       利用万物,养育万民,使天下百姓普遍得到利益,没有比行仁道的人更好的了。所以仁者的智慧完全可以治理百姓,他的仁厚完全可以安定百姓,他的道德声望完全可以教化百姓。懂得这个道理天下就能使天下安定,丢掉这个道理就会天下大乱。

[原文]

(到……去)卫,冉有驾车)。子曰:众多)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今译]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啊!

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说:富裕起来以后,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用仁道)教化他们。

[原文]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zhng,统领)民者(通“彰”)志、通“正”)教、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己,以(通“悦”)其上矣。《诗》云:“有(jué,通“觉”。大)德行,四国顺之。(《礼记.缁衣》)

[今译] 

孔子说:如果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那么在下位的就会人人争先恐后地去做仁德之事。所以治理百姓的人要彰明志向,用正道教化百姓,尊崇仁道,用赤子之心爱护百姓,百姓就会致力于修养自己的品行,来取得在上位者的欢心。《诗经》上说:“君王如果有崇高正直的德行,四方之国都会顺服他。”

[原文] 

子曰:(通“导”。下同)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纠正)。(《论语.为政》)

[今译] 

孔子说:用法律政令来训诫百姓,用刑罚来惩治百姓,百姓或许可以避免犯罪,却没有羞耻之心;用仁德来教导百姓,用礼的规矩来教育百姓,他们就会知道什么是耻辱,而且能够自己纠正错误。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shàn,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今译] 

孟子说:依仗实力而假借仁义可以称霸诸侯,但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施行仁政可以称王天下,王天下不必靠强大的国力。商汤仅以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周文王以方圆百里的土地,由施行仁政而使人心归服。依仗武力征服人,别人并非是心里服气,而是抗拒的力量不够;凭借仁德的力量使人归服,别人才真会心悦诚服。

[原文] 

(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孟子.滕文公上》)

[今译]

孟子说:分给别人财物叫做恩惠,教给别人善良叫做忠义,为天下民众找到贤才叫做仁德。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为天下民众找到贤才难。正如孔子赞叹的:尧是多么伟大的君主啊!唯有天最崇,唯有尧能效法它。浩瀚啊,民众无法形容尧无边无际的圣德。舜是多么伟大的君主啊!拥有天下却不据为私有。

[原文]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今译] 

孟子说:仁德的话语不如由仁德的行为获得的声望那样能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那样能获得民望。好的政令百姓畏惧它;好的教化百姓喜爱它。好的政令能获得百姓的财物,好的教化能赢得百姓的心。

[原文] 

孟子曰:谨庠序xiángxu乡村学校)之教,再三)之以孝悌,“斑”)白者不负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今译]

孟子说:办好乡学,反复宣传孝悌之道,让须发斑白者不用再负重行走在路上。七十的老人有好衣穿、有肉吃,一般百姓衣食无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心的,是从未有过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