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新根五论绝迹千年柴窑“瓷皇瓷器”现真身

(2017-05-16 19:03:20)
标签:

收藏

http://s14/mw690/006qZLKPzy7b7BvHZHnad&690

绝迹千年柴窑“瓷皇瓷器”现真身

吴新根

 

 

柴窑生产于五代后周柴世宗柴荣执政时期的显德初年(954年——955年)之间,是我国天青釉瓷的创烧者,五代柴窑瓷器以天青釉色见长,柴窑瓷器所创制的天青釉的烧制工艺,为后面的钧瓷,官窑瓷以及北宋后期的汝瓷,和大清王朝康、雍、乾三朝仿汝窑的天青釉色开创了先河,并奠定了早期我国天青釉瓷生产的工艺基础,清代梁同书在其所撰的《古窑器考》中记曰:“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超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约、声如馨”,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

柴世宗(921959)——五代时后周皇帝,显德二年二月继位,显德六年北征途中病逝,在位仅五年零六个月,年仅38岁,公元954959年在位,曾改革政治,整顿军纪,奖励生产,先后取后蜀阶,成、秦、风四州,取南唐江淮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复莫瀛,易三州,这此措施和功绩为其后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赵匡胤是柴荣部下将军,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建立了北宋,而柴世宗是在位时间的那年开始烧制出来的柴窑器,以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可肯定,柴窑一定是在原先什么窑口研制提高烧制出来的柴窑器,而不是白手起家烧制出来的。

一、青如天,滋润细媚

柴世宗的两句“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的名言,用了千年,所有烧制天青色釉的窑口都在用这句柴世宗告知来请示柴窑的制式和釉颜色的批示,旨意是柴窑要烧成天青色的标准色,就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的青色。就是我五代后周柴窑的“天青色”见图(一)和图(二)的天青色,图(一)比图(二)茶盅的颜色要深一点,图(二)茶盅座是标准的柴窑器的天青色,釉色已经完全和胎胚溶为一体,颜色比纸还薄(实物比图片更漂亮)。

二、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书中:“汝窑花觚”时写道,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多得。

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

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

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

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另许蛰民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刊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琉璃厂某古玩肆有残瓷一片,就琢为圆形,周径三寸余,厚分许,釉淡青色,光足可鉴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从图(一)图(二)的茶盅来看,茶盅虽是千年之古物,仍可光照人影,色光俱佳,滋润细媚,就瓷釉而言,而且精细滋润俱有玉质感,用手触膜光滑舒适,特别是紫砂胚胎配淡天青色釉清淡雅洁,经过陪葬后的磷沁和留在茶盅壁上的黄斑痕迹,在光亮下晃动,闪耀出忽明忽暗的蛤蜊光彩,光泽光鲜如水的色泽,千年的火气早于隐于岁月的逝失之中,一片水光披耀,一片火气退去退尽釉面沉静,已经披上一层洁净加水的华衣,这正是木柴燃烧的挥发物与釉面化合面产生的特殊光泽,银光流泻,洁净如水正是对柴窑物光泽的写照,淡天青色的釉色清淡雅洁,看起来滋润可爱。

二、明如镜

“明如镜”古代流行青铜镜,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人类没有镜子,但人类还是用“土”办法看到了自己的形身,那就是在平静而清澈的水面上,观看自己的侧影,后来,原始人类在打制石器工具时,发现有一种叫“黑耀石”的石头可以磨平照人,这就是所谓的“石镜”。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掌握了青铜镜(铜锡合金)生产技术,同时,他们发现把青铜板打磨光滑后,可以照出人影形来,就发明了“青铜镜”。

铜镜亦称“铜鉴”“照子”是古代用青铜铸造的镜子,最早出现于距今四千年的齐家文化时期,汉、唐两代是铜镜高度发展与繁荣鼎盛时期。铜镜因其优美的造型,巧夺天工,五代紧靠近晚唐时期,唐代的铜镜在制造质量和制造技术上突破了汉镜,比过去的历朝历代有很大的提高,古代流行的青铜镜,古人当初对镜子的要求是能映出人面五官,从上述讲的“明如镜”镜子,五代紧靠晚唐,这里所指“明如镜”应当是青铜镜,不是指石镜,笔者收藏了一面20厘米的汉代黑漆古青铜镜,保持比较好,整个镜子有三分之一镜面还完好如初,镜面可以照出人的身形和人的五官轮廓,笔者用这面镜子保存好的部分镜面与图(一)和图(二)茶盅釉面作了对比试验,茶盅图(一)图(二)的釉面照人的效果比青铜镜还约胜一筹,更明亮一点。

三、薄如纸

“薄如纸”并不是指其胎胚薄如纸一样,《乾隆皇帝柴窑枕》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笔》遗、土性足永在,铜非钳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承宣巧,龙船落叶斯。如果乾隆皇帝用的柴窑枕也是“薄如纸“何赏可以作枕睡人,睡上面的人何谈高枕无忧,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如果瓷器作成枕头,实用器的柴窑器的枕头的厚度应在0.5-0.6厘米,没有这个厚度,使用是在动态的情况下,是无法满足在使用过程所需的强度,由此可以看出,柴窑瓷器的厚度不是千篇一律的“薄如纸”,也是因物而定,有厚有薄,而当是时写“薄如纸”的作者,当时碰到的是一只小巧玲珑很薄的柴窑瓷器后,顿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薄如纸”这首诗句,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明“薄如纸”应是指柴窑器的釉面,在前面提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的最后一句“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也对此“薄如纸”作了肯定性的否定,此“薄如纸”只能是修辞学上的极度夸张之词。

另明万历高廉《燕闭清赏笺》云:论官,哥窑器,高于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则柴则余以见之,且论制一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瓷也,这里已经明确指出,柴窑器是薄瓷器,而并非“薄如纸”也。

另根据图(一)图(二)的茶盅,盅的口沿约0.1厘米厚,从口沿到盅底逐步加厚,在壁和底转弯处约0.3-0.4厘米厚的紫金土胎,两只同是五代柴窑茶盅,制式完全不一样,两只茶盅的厚度也不一样,笔者根据对图(一)和图(二)的两只茶盅的观察分析,这两只有堂铭款的茶盅,可能是家庙或佛堂的供器之用。“薄如纸”是柴窑瓷器形容或比喻用词,准确来说,应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是一组成语,指柴窑瓷的釉面,釉薄如纸。

四、声如磬

磬是一种中国古代玉制或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象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击奏体呜乐器,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器,为“八、中、石、音”。最早用于中国古代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来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声如磬”磬是古代玉质打击乐器,磬发出声音清澈,闻之令人心地清净,并且其音能传得很远,这里说“声如磬”指瓷器“声如磬”,说明这个瓷器密封性好,沙眼小。根据“元稹(779-831)字徽之,河南府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著名诗人,写的“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

喜闻韩古调,兼爱近诗篇。

玉磬声声彻,金铃个个圆。 ……

另根据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书中:汝窑花觚。时写道的“旨弹声戛玉”欧阳修(公元1007年—公元1072年)两人距五代一前一后,都是几十年,因此他们玉磬声和用玉磬声来描述“指弹击柴窑器时的响声如戛玉”是真实的,可信的。“声如戛玉”亦作“戛玉”敲击玉片,形容声音清脆悦耳之声。从图(一)图(二)的茶盅的胎泥都是紫砂胎,其烧结温度大概在1100度左右,用手指敲打茶盅时,图(一)发现的声音是“的的”声响,图(二)敲打时发出声音响声的“的的”要比图(一)的声响要沙哑一点,低一点,有点像敲击汝瓷时所发出的声音。(一)同样是一只茶盅,用不同材质棒敲击时发出音质都不相同,古人用什么棒敲击玉磬呢?(二)因柴窑瓷器是紫砂胎土,并没有完全瓷化,玻化的程度没有瓷器的玻化程度高,那么瓷实,从两只茶盅的盅壁上,留在盅壁上的黄沁痕迹来分析,这两只茶盅早年入过土,受过几百上千百年在水里面浸泡,和埋在土里受磷沁后的变化,这些因素都会给茶盅的声响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现在已无法确定,找玉片来和两只茶盅作试验时的敲击声响时对与否?

五、细纹

关于茶盅的细纹问题,多是指瓷器釉面的开片,早期称开片叫做细纹,后期慢慢称为瓷器开片,见图(三)图(四)茶盅内外壁上,开满了大片的稀疏的“牛毛纹”“蟹爪纹”交替重叠,图(四)在开的蟹爪纹的上面又重叠的开满了冰裂纹,形成茶盅因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形成的内裂,也形成不少中小牛毛纹,若隐若现,疏密略有差异,在温润如玉凝若堆脂的天青色釉面,布满了在柴窑瓷两只茶盅内外壁上,开的开片纹非常细小,妩媚的细小开片,片纹纵横交错,或长或短,或连或断的纹路,不由人产生遐想,赋于了静置的器物之生机,赋予了柴窑古瓷千年不朽,长青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这就是千年古柴窑器不规则细纹开片艺术的魅力所在。

六、关于足多黄土色

关于柴窑瓷器的足多黄土的问题,从图(五)图(六)的圈足可以看出,柴窑器的圈足不是千篇一律的,也是因物而宜,图(五)的茶盅是玉壁底在玉壁底支烧圆圈足直径3.3厘米,粗0.4厘米,另中间一块长2厘米,宽1厘米,阴刻着“东海堂”堂铭款的小方块没有上青釉,在没有上青釉的部分,刷了一层黄水后,呈现土黄色,因没有上青釉,刷了黄水,带砂粒状,用于抚摸,有点刺手,显得粗糙,这种不上青釉而刷黄水的工艺,主要是防止支烧圈足刷了青釉后,在烧制过程中和窑具粘在一起,柴窑的圈足不是黄土,而是黄土色,中间的堂铭款小块没有上青釉,而刷黄水,是为了更好显示堂铭款,起醒目的作用。另图(五)的玉壁底外圈有一圈宽0.5厘米的黑白圈,这是此茶盅长期放在一个什么地方,没有移动过,已经和放置的桌面上或棺材上或祭祀前案桌上的漆和污垢粘结在一起,已产生了氧化,凝结得非常牢,为了保持文物收藏前的原样,没有作清除。

七、关于柴窑的柴砂胎的问题

见清宣统时期程村居士在《柴窑考证》中记载:沙泥为坯另许蛰民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刊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琉璃厂某古玩肆有残瓷一片,就琢为圆形,周径三寸余厚分许,釉淡青色,光足可鉴人,四周露紫砂胚.根据上述文件已证实柴窑为紫砂胚胎,图(一)图(二)两只茶盅也是紫砂坯胎,这与历史上的文件中描述柴窑为紫砂坏胎是完全相同的,符合历史上柴窑是紫砂胚胎的描述事实。

另图(六)茶盅是圆圈足,圆圈足上紫砂原胎,没有上青釉,也没有刷黄水,保持了紫砂胎的原色,另圆圈足中间有一块直径1.8厘米的小圆块,中间阳刻着“东海堂”的堂铭款,也是保持了紫砂胎原色,没有刷黄水,从上述两只茶盅可以看出,同样两只刻“东海堂”堂铭款的茶盅,制式不一样,工艺处理也完全不相同,所以在考虑鉴别五代柴窑器的问题上,决对不能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足多黄土色”作标准,死搬硬套,根据文献记载,五代的朝代存世很短,但柴窑烧制的时间可能会长一点,柴窑实际烧制时间为6年—8年,尽管柴荣(954年——959年)在位时间短,但后周在柴荣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生产力,柴窑的烧制地是从三个地方,都有烧制柴窑的发现,郑州,新密柴窑村,汴京城里(今开封)三处,少说也几十家,各家有各家标准,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家家有特色,家家不一样,笔者认为,柴窑的问题是,不是有没有,而是什么才是正宗的“柴窑瓷”;什么才是真正的“柴皇”,瓷器,这才是问题关键,如果继续采取这种盲人摸象的鉴定办法,会加大柴窑器的外流,国宝柴窑将在我们这一代彻底消失(因为目前城市建设,修高速的力度,新农村的房屋和道路修整建设,以及第四次文物收藏热,据说现有8000万收藏大军)已经在收藏的力度上,超过任何一个国家和历史上任何朝代,如在我们这一代不能把这个问题(柴窑)搞清楚、研究透,恐怕今后柴窑无见天之日了。

当然在柴瓷研究这个问题上,不能左,也不能右,我国家地大物博,再加上柴窑离我这一代已有上千年之久,偶而发现几件或一两件,但决不可能在一个地方一下子冒出几十件或上百件,中国的柴窑研究和发现,不能再出现元青花的笑话,再让弹丸之地日本人来帮我泱泱华夏大地来研究柴窑文化和柴窑史。

关于“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和足多黄土色粗糙,紫砂胎等七个问题,最后作一个小结,从上述的七个问题,前二个的“青如天、明如镜”等2个问题,图(一)图(二)的实物表现已和上述2个问题物理相同,下一部工作是委托国家有关部门做理化检测,关于第三个“薄如纸”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历史就已经就“薄如纸”提了很多疑问——邵蛰民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刊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的最后一节已对“薄如纸”作了否定,原话是“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另(乾隆皇帝瓷枕),如柴窑瓷枕如真薄如纸,是否能作瓷枕睡人吗?睡在上面的人能高枕无忧吗?在柴窑的历史上烧过“薄如纸”的瓷器,这一点是否定的,但是不一定薄得纸一样,只是一个形容词,但是乾隆皇帝用过柴窑枕后,作了《瓷枕诗》这是真实的,乾隆朝有柴窑瓷这也是真实,但一个瓷枕要支撑一个人在动态的情况下睡觉,柴窑瓷枕的厚度不会低于0.5-0.6厘米,否则就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用,还要说明一点,后周显德(954年—959年)生产的柴窑枕,不会直接为(乾隆朝1711-1799年)760年以后的乾隆皇帝生产好枕头,乾隆皇帝来用的瓷枕,是经过760多年风风雨雨,以及数不清的自然灾害,战争,如果这个枕头自身没有一定强度,经过无数人过手使用后,流传到乾隆手上“薄如纸”的枕头能作得到吗?流传得下来吗?乾隆能看到柴窑枕吗?柴窑历史上生产过薄瓷,但不是纸一样薄。薄如纸应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应是一组词语,这组词语是指柴窑瓷的釉色,就是釉薄如纸。

“声如磬”指的玉磬的问题也基本接近,音响声的差异,可能存在柴窑瓷在水里的千年的浸泡和埋在土里氧化所产生的声差,所以现在敲击柴窑瓷声以及和玉磬的响声的差别,由上述两个原因而产生声响差外,二只柴窑瓷器的厚度不同,它发出声响声也不会相同。

最后的“滋润细媚”和足多黄土色,这个问题,实物与上述的“滋润细媚和足多黄土色,图(一)图(三)图(五)的实物完全相同,就不再重复。

柴世宗柴荣,一生雄才伟略,虽然在时间短暂,乃是一代英主,他在位时间虽然仅短短的五年,但他英武贤明,励精图治,他大力推行政治改革,清除贪官,提倡清正廉洁,严格法制,他崇文制典,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生活,注重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堪称五代诸多皇帝中绝无仅有,他均定由赋兴修水利,废寺限佛,铸钱兴商,大力发展经济,他亲自深入陶家作坊,查看制陶质量,对陶家生产的陶瓷器质量好老板,实行赐物有差的物质(绢)奖励来激励鞭策陶家来努力提高柴窑瓷器的质量,使后来柴窑器能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发展进程中,保持“瓷器皇帝“的霸主地位,以柴世宗柴荣在位时采取的一系列对陶家势力提高产品质量,激励政策是分不开的。

柴窑是充分地吸取了唐代秘色瓷上的青色瓷的精华,沉稳于静幽艳晶润青瓷品位,集于千峰翠色和蓝天白云于一身,达到了前无古人,后一千多年无来者,是华厦大地及世界制瓷业的巅峰之作,是华厦大地及世界的艺术明珠。

 

                                                 0一七年六月三十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