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心得
(2025-10-10 13:28:30)
标签:
情感文化杂谈 |
开一盒烟,诉说一段往事。记得那一年,大舅哥来魔都探望自己的闺女,以及刚出生没几个月的外孙。这位小朋友该叫书生什么?老婆大人说孩子应该称呼我为姑老爷,这个辈分仿佛很上档次,依稀觉得自己老了。本人和大舅哥的交集还是比较密切的,之前送过百龄坛的威士忌给他享用,也不知道这位徐州的好大哥喝得惯不。至于说香烟,魔都的中华当时本人买不起,只有一条软盒的利群阳光奉上。印象里的利群烟劲大,就是不耐烧,朋友打趣说是助燃剂加多了。也有老同事说,这是烟丝松散,是以导致了燃烧速度快的现象。至于说孰是孰非,书生也实难评价。目前家里只剩下一条硬阳光了,还是暑假里专程从杭州买回来的。八毫克的硬阳光比软盒子的淡雅,这一份美味,恐怕还得假以时日慢慢品吸了。
上个月的事情,书生和高中同学老夏一起享用烧烤,就带了这款硬阳光出来嘚瑟。老夏是本人相交近二十年的老朋友了,从前穷得光屁股时就一起玩。时至今日,本人收入早已今非昔比了,所以发了奖金还是可以陪这位好兄弟一起吃肉喝酒享用美味的。那一天吃了家门口的第五次烧烤,总共花了不到二百个大洋。老夏却始终感激涕零,说吃吃喝喝之下还拿了我的烟,实在不好意思。本人却不以为意,主要还是期待这位老朋友替我分担一些香烟。毕竟书生贪心,暑假里一咬牙一跺脚买了两条硬阳光,惹得家母在一边碎碎念,说买一条尝尝味儿就够了,非要带两条好烟回来。将近九百块钱的花销,足够一个普通家庭差不多半个月的伙食费了。书生惭愧,自然是想到穷朋友的处境和我一样艰难。也不知道老夏的房贷还清了没有,只有一顿酒两盒烟相赠,算是有福同享了。
眼下,红双喜系列俨然成了一段情怀。朋友开玩笑,说本人当年就嗜好抽这一款海派名烟,中华是很难登上本人餐桌的。在书生看来,红双喜很难找,单位里的教育超市进货没多久,这类平民消费的烟便被老烟民们抢购一空。反倒是中华烟铺天盖地,这家超市里的软硬中华经常滞销,还不给打折出售。在我们看来,不是中华抽不起,而是红双喜更具性价比。只有逢年过节时,华子才能登上我辈中人的“大雅之堂”。当年普通的红双喜售价七块五一盒,百顺是十个大洋一包,都是让人感到回味无穷的大众口粮。眼下,教育超市的红双喜售价十二块钱,百顺在那一些烟杂店里的身价则飙升到了十三元。即使如此,百顺红双喜也成了罕见货。这次十月八日,国庆中秋长假的最后一天,书生就带了百顺当口粮。分给老夏抽了一根,权当是忆苦思甜,顺便向往事致敬的行为了。
依然记得当年,家父拿红双喜百顺当口粮的日子。他老人家从前只抽红牡丹,自称能抽出烟草本来的味道。书生总是劝他换口粮,说几块钱的牡丹烟只有我们实习单位里的底层人员才愿意消费。眼下的百顺成了本人心目中的往昔回忆,记得那时候初恋女友带了她弟弟来找我玩,一起逛世纪公园时,书生就选购了一盒百顺作为当日的消耗品。本人在这位小老弟面前吹嘘,说抽百顺不咳嗽,也不生痰,不知这种牛皮吹出来算不算恰如其分。总之,无论是利群还是红双喜,都是我们难以磨灭的回忆,融入了太多的感慨。老夏也曾一度建议他父亲抽百顺,无非是觉得这款烟价位适中,口味也正好。虽然眼下香烟质量普遍下降,百顺却依然故我地维持在原地,值得书生品味、怀念。这些旧日交往,同样是本人津津乐道的心得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