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语如诗
(2025-09-02 14:07:44)
标签:
情感文化杂谈 |
一盒烟,一壶茶,算作是今天开学的标配。已经记不清自己沦为烟民有几个年头了,反正专升本时期便踏上了这一条不归路,算是自己叛逆的招牌行径。因为本人和大专时期的朋友们显得格格不入,他们视我为异端,我就偏偏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些同学不沾烟酒,书生便去学着那些另类吞云吐雾,以示和这群伪君子似的同学们划清界限。在书生眼里,他们是双标的典范,他们对我要求甚严,期待我做个性格沉稳、老实可靠、任人宰割的傻子。可是他们自己呢?何尝是个好人?予取予求之下,这群同学总是要求本人给他们带早饭,惹得书生每次早晨的课都要迟到。而同学嵘哥总是出言不逊地践踏我们的人格,班长则是个不靠谱的马大哈,每次有事求他,他都会忘记,并扬言说都是小事。所谓朋友,做到这一份上也是令人懊丧的事情。
若愚兄在大学时期便学会了抽烟,同样是朋友们眼里的异端。虽然眼下,本人承认他是我的烟友,可是当年他也是欺负我的同学之一。因为本人轻信了这个家伙,借了会计学笔记本给他用于复习。没想到这货占用我笔记本数月都不归还,害我差点就挂了科。若非当年老师放我一马,给了我六十分的及格分数,恐怕时至今日我都无法原谅若愚兄的行为。不过,毕业后的若愚兄和我还是玩到了一起,大家都是烟民,没必要记着那些过往恩怨。那一年,十块钱的烟已然可以登堂入室了,书生买的是紫云,参加老同学的聚会时就看见了抽金上海的若愚兄。我们俩互换了眼里的美味,这位老朋友还教我怎么过肺。真正染上烟瘾是后来的事情了,如果不是这位老朋友的劝导,书生自己也不知道会不会踏上这条不归路。
回想起后来专升本的日子,书生和那一位高大的朋友一起出没于教室楼的厕所,一起吞云吐雾。当时的海烟物流还没那么发达,闵行甚至是郊区的烟都相对匮乏,始终无法满足我们的合理需求。不过当年我辈中人还是很容易满足的,五块钱一盒的烟便能满足日常所需。始终无法忘怀当时这位老朋友,俨然是个在职的工作人员,总是缺席上课。老师们都对这位同学嗤之以鼻,认为他不该报考全脱产的课业。书生不想评价他的人品和选择,只是觉得他素来节俭,即使自称硬中华都不稀罕,却始终拿几块钱的烟当口粮。当时的红山茶只卖四块钱一盒,我和这位朋友都抽得津津有味。同学梁家小哥哥还建议我们别抽这款,在他眼里红山茶太凶悍,伤身体。对此我们也只有虚心接受,屡教不改,毕竟当年就那么一点生活费,也算是英雄末路的点滴往事了。
依然记得那时候的梁家小哥哥,抽蓝盒子的兰州烟。书生甘之如饴,他却说这是几块钱的便宜货。书生当时还取笑,说梁家小哥哥财源滚滚,不可能选择这么廉价的口粮。直到后来认识了烟悦网,看了网上的报价才认为梁家小哥哥所言非虚。时光飞逝,这些老朋友都成了如诗如画的往昔情怀,谁也不知道将来有没有机会再叙前缘一起品尝魔都的美味。红双喜、金上海的梅子香历来被朋友们吹捧,说可以和中华相提并论。在本人眼里,虽然这样的形容有些言过其实,可是这些老品牌能生存到现在,还是可圈可点的。家里人吩咐我,说出门在外必须小心保护自己。抽烟已经是一个坏习惯了,他们要求本人不吸毒、不赌博、不加入黑社会。至于说烟酒,浅尝辄止便是王道。那一些朋友之间的恩怨纷争,都是过往的调味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