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思绪
(2025-03-26 15:53:19)
标签:
情感文化杂谈 |
点一根黄鹤楼,诉说一份思绪。都说湖北佬精明,书生对于这样的评价难以纠正。毕竟精明是褒义还是贬义?这个话题众说纷纭,恐怕是莫衷一是的。一如高中同学老夏,每每陪书生出游都笑纳本人奉上的香烟,扬言说只要有书生相伴他手里便不会缺少香烟品尝。这样的话语是对本人眼光的认可,也是一份难能可贵的信任。而老夏平日里节俭,逢年过节时都抽二十多的香烟,这属于节俭。所谓的精明在他身上虽然可见一斑,但这位老朋友也不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前几个月,老夏还请我吃过韩国料理,一顿饭花费了他将近三百个大洋。老爹还教训书生,说别人给你花三百,你就要给别人花六百,假大方的意义何在呢?本人对这样的评价不敢苟同,毕竟那一天书生只给了老夏两盒硬中华,让他和他父亲分着抽。九十块钱换他一顿大餐还是可取的。
朋友之间来往,本来没那么多算计可言。书生自己抽的烟往往是大起大落,十几块钱到百元档都是本人无可挑剔的美味。这一款黄鹤楼,书生是通过渠道才选购上的。若非朋友给我快递,书生实在难以寻觅到软红黄鹤楼。记得那一年,本人和山东大姐头打得火热,她弟妹是湖北妹子,见我塞给大姐头一笔为数可观的红包,她便央求大姐头,说是自家生活可怜,希望平分了这个红包。山东人直爽豪迈,大姐头自然也不例外,拿了红包尽数给了她弟妹。书生还在一边碎碎念,说大姐头慷慨得过头了,书生不是任何时间都有闲钱给她败的。大姐头却不以为意,毕竟她弟妹给她弟弟生了个听话懂事的乖女儿,这个红包权当是对她弟妹的奖励。黄鹤楼烟书生也分享给她父亲,却是当年自己舍不得抽的稀罕货,本人也算是孝敬老人家待我不薄的情份了。
湖北流行黄鹤楼烟,一如魔都人嗜好中华和红双喜,都是自家可圈可点的特产。若干年以前,五元档的烟还大行其道,红双喜算是魔都小白领的标配。时至今日香烟市场俨然让人摸不着头脑。红双喜涨价了,无论是普装版的还是特醇都标价十几块钱一盒,令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在纠结昔日那些五元档的烟究竟去了何处。白牡丹停产了,红牡丹涨价到了十六块五一盒,至于书生最落魄时选择的大前门则飙升到了九块五一盒。十元档在上海这一片热土上沦为了廉价套餐的代名词,无论是餐费还是烟钱都是让人揪心的平民消费。那一天书生去往莘庄梅园游玩,自称十几块钱的盒饭必能果腹。家母还心疼我,说书生太过节俭,没必要克扣自己的伙食费。本人对这样的言辞一半是感叹,另一半则是瞅准了自己的定位。平民消费还是常态,十几块钱对我来说已经是基本生活标准了。
老妈要求书生抽二十元档次的香烟,十几块钱的红双喜可以含泪作别了。对此书生多少有一点不以为意,毕竟红双喜在本人眼里属于一份难能可贵的情怀。那一年实习单位的顶头上司丁主任让本人给他买烟,这事儿书生提及不止一次。这样的小心思无异于小时候的玩伴托我买冰淇淋吃,都是花钱让本人跑腿的细节。小事情没必要斤斤计较,重要的是单位里对本人的认可,一份实习鉴定在当时算是弥足珍贵的材料。而丁主任曾经指导本人写论文,书生一直铭记于心。虽然事后为了好毕业,写了关于安保方面的素材,可是这位老师引以为傲的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丁主任嗜好的红双喜依然历历在目,书生之所以对此念念不忘也是因为那一段青涩而又火热的青春岁月。这一些点滴,恐怕是书生无法磨灭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