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篇
(2023-10-03 15:18:01)
标签:
情感文化杂谈 |
燃烧的是香烟,诉说的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记得老婆大人一直说,在下的老丈人一直抽大前门,个中滋味又是什么情怀?反正在书生眼里,大前门属于廉价产品,现在很难找到硬盒的,倒是软短大前门属于常见的东西。前一阵子的事情了,入了两盒这款大前门烟,收到的回复也是众说纷纭。绝大多数朋友说,软短的味道还不错,属于物美价廉的好东西。而单位里退休的老同志则说,这种烟用了中华的边角料生产的,所以能抽出些许的梅子香。书生对这样的说辞不置可否,只能说是一种平民消费。这位退休的老同志姓范,素来和书生交好,本人甚至私下里喊他一声干爹。说到这段渊源,也无非是他爱人跟我关系很铁,曾经央求书生认她做干妈。于是乎,这层关系也就变得有点微妙,让人感慨万千。
说到书生这一位传说中的老丈人,本人一直觉得很惋惜。毕竟在我和老婆大人交往之前,他老人家就不在人世了。老丈人罹患的是肺癌,所以老婆大人一直嘱咐本人少抽烟少喝酒。而朋友们笑称,说书生若非是烟酒相伴,真让人感到他是一介女流之辈。朋友们开玩笑也是有些根据的,毕竟只有姑娘家容易伤春悲秋,感慨万千。一如黛玉葬花,只有娇滴滴的大小姐才会这么伤感。书生用卡通头像,被朋友们嘲讽,说我人穷,还矫情,属于很多卡通头像使用者的通病。而老丈人那儿,书生没法去陪他享用烟酒,算是一段遗憾。至于说大前门,他老人家也许是为了勤俭持家才选择的。当年这款烟售价几何?书生本人已经无从知晓了。毕竟时过境迁,眼下软盒的大前门价格已然飙升到了八块五到九块钱。至于说这款烟的理化指标也一降再降,让人追寻的美味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依然记得那一年,书生陪老婆大人回了徐州老家,给老丈人扫了墓,给这位老人家磕了三个响头。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传承了不少往昔的感慨。眼下,丈母娘过得很清苦,本人也无力对她太热情。毕竟正如朋友们评价的那样,书生人穷事多,算是本人的缺点。当年老丈人的忌日,书生当日改口叫了丈母娘一声妈,这位勤劳的农村前辈还没听清楚。还是老婆大人指出的:“书生改口了,您老没听见吗?”当时带去的钱财,丈母娘退还给了书生,说这笔钱算是给我的改口费。而书生自己也不知道,那一天改口合适不合适?女婿给老丈人上坟也备受诟病,有人说这是不合适的。“女婿上坟,祸事临门,书生你没听说过吗?”单位里的顶头上司燕子姐姐说,若是家里没个男人,去给老丈人扫墓的事情也是没有偏颇的。书生的做法是对是错,就留给别人评价吧!至少大舅哥和丈母娘对我的行为还算满意,就不用计较某些别有用心的说辞了。
当时的老婆大人,带书生回徐州时,要求本人备足粮草,香烟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了。“烟就带大前门吧!我爸常抽这款,在我们那儿知名度还是很高的。”老婆这么说起。本人还不以为然地说,拿大前门待客实在不是什么高档货。于是乎,本人自作主张地买了中华烟,分发给了老婆大人的亲朋好友,毕竟硬通货算是知名度更高的腐败玩意儿。虽然她眼中的软短大前门,十八元一盒的价位在当地已经拿得出手了,可是书生窃以为,所谓的大前门只是贫民消费,令人感到降低了我这么个上海佬的身价。不过正如老爹说的那样,再便宜的烟也是奢侈品,大前门的回忆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高中同学老夏一直纠结大前门带不带过滤嘴,而那一位在我读大学时对我很不客气的值班员大叔,抽的也是大前门,算是劳苦大众的必备品。这位大叔后来对书生客气了不少,毕竟本人留校当了宿管办公室人员,在他眼里算个小头目了。一盒烟,一段往事,就当做向往昔致敬的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