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K练习——动态助词“了、着、过”
(2017-04-21 05:43:40)
标签:
365汉语学习教育双语学习 |
MHK练习——动态助词“了、着、过”
动态助词“了、着、过”附加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性状的变化处于某种时间状态。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下去,如:唱着歌儿,红着脸儿。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已经完成,如:看了一会儿书,高兴了一阵子。
“过”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变化已经是过去的事,如:看过电影,曾经来过,年轻时漂亮过。
“了”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作为动态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另一种是作为语气助词用在句子最后。动态助词“了”一般用在句子中,它的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了+宾语。” 例如:吃了饭,到了厦门。
2.“动词+补语+了+宾语。” 例如:做好了饭,写完了作业。走出了教室。
3.“动词+介词+了+宾语。” 例如:我把书放在了桌子上。这种情况下,“了”常常可以省略。 注意:考生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即认为“了”只用在过去式。其实“了”只表示动作的完成,而这个动作可以发生在过去、现在或将来。例:
我明年就毕业了。
注意事项:“了”的否定形式是在动词前面加上否定副词“没”,但是加“没”以后,就不可以再用“了”。例:
问:你买了几本书?
答:我没买书。
(误):我没买了书。
问:昨天你去鼓浪屿了吗?
答:昨天我没去鼓浪屿。
(误):昨天我没去了鼓浪屿。
肯定:他下了班就回家了。
否定:他没下班就回家了。
常见错误分析
1、应该用“了”而没有用,例:
(误) 昨天我和小王一起去书店,买很多书。
规则之一:在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并且已经完成的句子中,应该在适当的动词后面加“了”。尤其是复句里,一定要在最后一个谓语动词后面加“了”。
(正) 昨天我和小王一起去书店,买了很多书。
(正)昨天我和小王一起去了书店,买了很多书。
错误分析:“去书店、买书”都发生在过去“昨天”,动作都已经完成,应该有“了”,可是整个句子中一个“了”也没有。这是一个复句,通常是在最后一个谓语动词“买”后面加上“了”就可以了。第一个动词“去”后面的“了”可加可不加。
又如:
他收拾好书包,走出了教室。
看到大海,我不禁怀念起家乡来了。
规则之二:如果复句中的第二个谓语动词(包括“是”和助动词作谓语)的后面不能加“了”,那么可以把“了”加在第一个谓语动词的后面。请看下面的例子:
(误) 我最近借两本杂志,都是和旅游有关的。
(正)我最近借了两本杂志,都是和旅游有关的。
错误分析:事情发生在过去,动词“借”和“是”后面,只有“借”的后面可以加“了”。
规则之三:动词重叠以后,可以在动词的中间加“了”,不能在动词重叠的后面加“了”。
(误) 昨天我和几个朋友在海边散散步。
(正) 昨天我和几个朋友在海边散了散步。
错误分析:“散散步”是动词重叠,一般用于未发生或未完成的动作,应该在重叠的动词之间加上“了”。
规则之四:如果句子中出现一些特殊副词如“终于”所修饰的动词,那么动词的后面一般要用“了”。例如:
(误) 我终于做完作业。
(正) 我终于做完了作业。
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好不容易”和“既然”后面的动词中:
我好不容易才买到了这本书。
既然到了我家,就吃完饭再走。
注意:如果“既然”后面的谓语动词是表示思想感情、心里活动,或者它的前面有助动词时,那么谓语动词的后面就可以不加“了”。
例:既然你爱她,就该告诉她。
2、不应用“了”却用了
规则之一:有的动作虽然发生在过去,但假如说话者的用意不在于强调动作已经完成,而在于强调别的,那么不要用“了”。例如:
(误) 上次你告诉我了那个生词我还是没记住。
(正) 上次你告诉我的那个生词我还是没记住。
错误分析:虽然“告诉”发生在“上次”,但是说话者的用意并不在于强调动作已经完成,而在于强调“生词”是哪一个。
规则之二:在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的后面不能加“了”。例如:
(误) 我每天听了一小时汉语新闻。
(正) 我每天听一小时汉语新闻。
错误分析:句子中有“每天”,这就表示“听”是一个经常性的动作,它的后面不能用“了”。又如:
(误) 第一次来中国,我常常闹了笑话。
(正) 第一次来中国,我常常闹笑话。
规则之三:助动词“要、会”等表示后面的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还没有完成,因此,谓语动词的后面不能加“了”。例如:
(误) 以前我总是在学校小餐厅吃了早饭。
(正) 以前我总是在学校小餐厅吃早饭。
规则之四:一般来说,在表示将来的句子中不用“了”。
(误) 晚上我要写完了这篇文章。
(正) 明天我会把这件事告诉了阿里。
规则之五:如果句子的谓语动词所带的宾语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时,谓语动词后面一般不能加“了”。例如:
(误) 我们打算了去云南旅行。
(正) 我们打算去云南旅行。
规则之六:如果句子的谓语动词所带的宾语是主谓短语时,谓语动词后面一般不能加“了”。( 误) 我觉得(了)哈尔滨的冬天实在太冷了。
规则之七:在“是?的?”结构中,一般不用“了”。例如:
(误) 我是今年九月从德国来了的。
(正) 我是今年九月从德国来的。
规则之八:在“?的时候,”的句子中,“的时候”的前面是时候的定语,这个定语中的动词后面一般不加“了”。例如:
(误) 从上海回来了的时候,我们再好好聊聊。
(正) 从上海回来的时候,我们再好好聊聊。
规则之九:谓语动词如果表示不能持续的动作,例如“来、认识、回、离开”,这些动词后面如果带了宾语,又带了时量补语,那么,动词和宾语之间不能加“了”。
(误) 我来了北京三年了。
(正) 我来北京三年了。
(误) 阿里认识了大卫才一个星期。
(正) 阿里认识大卫才一个星期。
3、“了”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合适
规则之一:谓语动词后面既要加“了”,又要带介宾短语充当补语时,“了”要放在介词之后,也可以放在句子的最后。例如:
(误) 我把书放了在桌子上。
(正) 我把书放在了桌子上。
(正) 我把书放在桌子上了。
(误) 大卫把钱还了给阿里。
(正) 大卫把钱还给了阿里。
(正) 大卫把钱还给阿里了。
规则之二:在连动句中,“了”一般要用在第二个动词的后面,例:
(误) 昨天晚上我去了阿里宿舍修好电脑。
(正) 昨天晚上我去阿里宿舍修好了电脑。
(误) 他到了商店给孩子挑选生日礼物。
(正) 他到商店给孩子挑选了生日礼物。
规则之三:在连动句中,只有在强调前一个动作完成之后才出现后一个动作时,才可以在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后面加“了”。例如:
我买了菜就回家。
他买了一本书送给我。
规则之四:如果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是“来”或“去”,后面一般不能加“了”。这种情况下,“了”只能加在第二个动词的后面。例如:
(误) 阿里去了图书馆借几本书。
(正) 阿里去图书馆借了几本书。
着
“着”主要表示状态或者动作的持续,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用于动词和少数形容词后面,表示状态的持续,例:
画在墙上挂着。
天还亮着呢。
2、“着”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持续,可以在动词前面加副词“正、正在、在”,句子的最后常常有“呢”。例:
我正忙着做作业呢。
小王在宿舍里看着书呢。
3、“着”用于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之后,表示第一个动作是第二个动作的伴随动作或进行的状态。例如:
他骑着自行车去了。
我喜欢听着音乐看书。
妈妈笑着表扬懂事的孩子。
规则之一:在疑问句中,如果询问正在进行什么动作,那么,不管是问题还是回答都不能用“着”,只能用“在、正在”等等。例如:
(误)你在做着什么呢?
(正)你在做什么(呢)?
回答:
(误)我在做着作业呢。
(正)我在做作业呢。
规则之二:“着”很少用于否定形式。如果用,一般是在回答、分辨等少数情况。这种情况下,否定形式是在动词前面加“没”,同时保留“着”。例:
我看见他时,他的脸上根本没戴着眼镜。
问: 老师是站着上课还是坐着上课呢?
答: 老师没坐着,老师是站着上课的。
常见错误分析
1、该用“着”却没用
(误)在中国民间,至今仍然流传与之有关的许多传说。
(正)在中国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与之有关的许多传说。
错误分析:上面句子中想要说明的是“流传”这种动作或状态持续着,所以应该在动词“流传”的后面加上“着”。例:
(误) 大卫的宿舍里住三个人。
(正) 大卫的宿舍里住着三个人。
错误分析:上面句子中想要说明的是某种状态“住着三个人”存在于“大卫的宿舍”,所以应该用“着”。又如:
窗外种着几棵香蕉树。
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都是描写某种状态的存在,都应该用“着”。
试比较:
我和他有过十几年的交情。——曾经有,现在没有了。
我和他有了十几年的交情了。——曾经有,现在仍然有,以后可能继续。强调交情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几年。
我和他有着十几年的交情。——交情一直存在,强调“十几年交情”的存在。又如:
两国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
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都是重在描写某种状态的存在。
二、该用“着”却没用
(误) 我一直试用筷子吃饭,但到现在还是用不好。
(正) 我一直试着用筷子吃饭,但到现在还是用不好。
错误分析:连动句中,“试”、“用筷子吃饭”的动作一直存在,所以应该在“试”后面加
“着”。这种情况还有“忙着准备考试”、“急着上厕所”、“闹着去滑雪”等等。不一样的是:由于“忙、急、闹”是形容词,很多考生可能在后面加“地”而不是加“着”,其实这里的“忙、急、闹”起着动词的作用。
小提示:“着”可以作为词缀,跟单音节介词结合在一起,如“沿着、顺着、按着、照着、朝着、向着、为着、趁着、接着”,这时候的“着”没有正在进行或某种状态存在的意思。例如: 沿着沙滩走,半个小时就可以走到那个渔村。
你就照着我说的去做吧。
三、不该用“着”却用了
规则之一:从句中有“?的时候”,表示时间,前面的定语如果是由主谓短语或动词短语充当,那么动词的后面不能加“着”。
(误) 我吃着饭的时候,他急急忙忙跑来找我。
(正) 我正在吃饭,他急急忙忙跑来找我。
(正) 我吃饭的时候,他急急忙忙跑来找我。
规则之二:“着”只能用在动词或部分形容词的后面,一般不能用在介词的后面,尤其是双音节介词的后面。例:
(误) 你一定要按照着我的话去做。
(正) 你一定要按照我的话去做。
(正) 你一定要照着我的话去做。
本关难点:虽然汉语中常用的助词只有几个,但是关于助词的考试却是最让考生头疼的。原因在于:1、考生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该用助词,什么时候不该用。2、有时候考生知道该用助词,却不知道该用在句子的什么位置。3、考生对句子的语义理解不清,不知道该用哪个助词。可是助词又是HSK每次必考并且分量不小的语法项目。考生应该认真记住上面提到的每一条规则,读懂每个例句。这也是为什么汉语助词虽少,我们却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讲解它的原因。
过
“过”作为助词一般用在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后面,表示过去曾经有某种经历或经验,曾经进行某个动作或存在某种状态。例如:
去过上海。打过乒乓球。红过脸。
“过”一般表示过去,但是当它表示未完成的或未来的经验时,“动词+过”表示的动作是可以发生在未来的,例如:
苹果的味道只有吃过才会知道。
等你考过了六级,就可以到系里学习了。
“过”和“了”的区别
1.“过”着重表示动作、状态以成为过去,是一种经历;“了”着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2.“动+过”或“形+过”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发生或存在于过去,但是并不延续到现在;“动+了”或“形+了”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可以是发生或存在于过去,但也可能延续到现在。试比较下面的例子:
我当过售货员。——现在不当了。
我当了售货员。——现在可能还在当。
我和阿里来往过。——现在不来往了。
我和阿里来往了三年了。——现在还在来往。
“过”的否定形式是在“过”的前面加“没”,如:没去过。不能用“不”。
常见错误分析
1、该用“过”却没有用
(误) 小王夫妻俩感情很融洽,从来没吵架。
(正) 小王夫妻俩感情很融洽,从来没吵过架。
(误) 来北京以前大卫没学汉语。
(正) 来北京以前大卫没学过汉语。
(误) 我很少到外面玩,只去鼓浪屿、南普陀。
(正) 我很少到外面玩,只去过鼓浪屿、南普陀。
错误分析:上面几个句子的错误在于表示过去的某种经历时应该用“过”而没有用。
2、不该用“过”却用了
(误) 阿里已经在厦门大学学习过一年汉语了。
(正) 阿里已经在厦门大学学习了一年汉语了。
错误分析:阿里现在还在学习汉语,如果用“过”,那么意思是阿里现在已经不在学汉语了。 规则之一:动词后面加“过”,句子中可以用笼统表示过去时间的词,例如“以前、从前、过去”来充当时间状语。例如:
正 我以前打过乒乓球。
规则之二:如果句子中有表示不确定时间的词语,例如“有一天、有一年、一天晚上”,动词后面一般不能加“过”。例:
(误) 一天晚上,我去过中山路。
(误) 有一年,我参观过上海博物馆。
3、该用其它词却用了“过”
规则之一:用“过”的句子,自身的语义常常是不完整的,需要用一个分句来补充完整它的语义,否则用“过”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必须是听话者可以听出来的。如果不用“过”而用“了”,它的语义就是完整的,不需要分句来补充。例:
(误) 昨天我去新华书店,在那儿买过一本书。
(正) 昨天我去新华书店,在那儿买了一本书。
(正) 昨天我去新华书店,在那儿买过一本书,(最近新书可真不少)。
规则之二:如果句子想要表达的语义不在于强调动作发生在过去,而是别的,比如动作的结果,一般不能用“过”,而应用其它词,比如“到”。例:
(误) 傍晚我去海边散步,忽然看过一条蛇在沙滩上。
(正) 傍晚我去海边散步,忽然看到一条蛇在沙滩上。
上面句子中想要强调的是看的结果,而不是经历。只能用“到”,不能用“过”。
4、“过”的位置不合适
规则之一:“过”一般用在动词之后,宾语之前。如果遇到一个离合词,而且这个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和一个名词性成分构成的,例如“说话、见面、打交道”等等,“过”应该用在这个离合词的动词和名词之间。例:
(误) 说话过,见面过,吃饭过,打交道过。
(正) 说过话,见过面,吃过饭,打过交道。
规则之二:如果一个离合词是由两个动词性成分构成的,“过”不能用在两个动词性成分之间,而是应该用在离合词之后,例如:
(正) 冬天太冷了,小王家的窗户从来就没打开过。
(正) 这件事我没听说过。
汉语中常见助词有以下几类:
一、结构助词:的、地、得、所。
一般附加在词或者词组的前后,与这些词或词组组成某种结构。
“所”一般出现在动词的前面,如:所说的话,所喜欢的菜,所见所闻。
“的、地、得”附在词或词组的后面,如:我的书,高兴得跳起来,热烈地鼓掌。 “的”和前面的词构成定语;“地”和前面的词构成状语;“得”和后面的词构成补语。
二、动态助词:着、了、过。
附加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性状的变化处于某种时间状态。
“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下去,如:唱着歌儿,红着脸儿。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已经完成,如:看了一会儿书,高兴了一阵子。
“过”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变化已经是过去的事,如:看过电影,曾经来过,年轻时漂亮过。
三、语气助词:吗、呢、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