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的重要性》教学随笔
(2018-07-04 10:20:46)
标签:
教育 |
一本薄薄的书,里面却承载着太多的教育智慧,一句句隽永的话语,流淌着无限的智慧荣光。在午后暖暖的阳光下,一本《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静静地流泻着丝丝暖意,鼻翼间似乎还能闻到淡淡的芳香,给浮躁的心灵无限的慰藉,给茫然中的人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本书中的前言中提到了这样几句话:一名优秀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因素很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有思想的教师;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善于积累、习惯自我反思的教师;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从课堂走向成功的,离开语文教学的课堂,“优秀”便无所依附。当我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扪心自问,我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吗?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吗?
自己一直苦恼于,对文本教材的解读,就特别的关注了书中的第三章有关对教材的知识。张教授用了简单的六个大字“用心研究教材”来概括,我自愧不如,心生点点悲哀。这章内容里有三个小标题:立足之本;融化在血液中;常教常新。怎样研究课文才能够把他们融化在血液中呢?怎样才能够常教常新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专业智慧,也可以称为“课程智慧”。一个好的老师,他之所以受学生欢迎,因为他有课程智慧。什么叫做课程智慧?这是说,这个老师上课的时候,他讲的知识比较丰富,丰富不是杂多、杂乱。而是这些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不是贫乏、简单。所以这也要求老师拿到教材之后,要学会处理教材。就这个问题张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吃透教材”;“补充教材”以及“更新教材”。
吃透教材:首先要让教材变得厚起来。这也就要求老师无论什么课本,拿到手里之后,必须改变。当然改变教材有一个前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改变是正当的,有意义的?如果是随意的调整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没有意义的、比较简单的内容去学习,这样的改变还不如不改变。由此刘老师也给我们得出一条最基本的结论:先吃透教材,然后再超越教材。不可以连自己现有的教材都没有弄明白,就想抛弃教材,另起炉灶。
补充教材: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我们可以适当的增加,暂时不把教材的内容减掉。可以把教材学习的时间缩短,再补充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材料。这是一种“加法”的态度。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一定要带着自己的个人智慧,补充课程资源。也许有人会问: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就是老师自己个人的智慧、阅读、记忆和思想的批判性。
更新教材:叫做“更换教材”,也可以叫做“开发教材”,就是重新开发一个教材来。这跟一般意义上的“补充教材”不同。一般意义上的补充教材是做“加法”,“更新教材”不仅仅是做“加法”,它首先要做“减法”。他知道把这个教材里面不好的减掉。如果老师不太喜欢某些课文,他可以删减。正如刘老师所言做老师的人需要面对的第一件事情是,你要考虑如何做正确的事情,你要保证你教的知识是对的,是有意义的。有人说,教材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怎么能够通过审定呢?其实,也不要太乐观,好多教材上会有小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不一定教材就一定是对的;更重要的是,就算教材是对的,它对你的学生来说可能意义不大。这就需要更新教材。有一个说法:“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我们首先要保证我们教的知识是正确的,有意义的,然后我们才去想:如何用好的、正确的方法去教授这些知识。一个好老师,他必须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什么叫课程工作者呢?这个说法有很多涵义,可以说得简单一点:教师善于加工、改变教材。我在前面有一些提示:你不可以随意地改变,不能把那些做得好好的教材丢掉,重新做一个很糟糕的课本给学生,那样不行。但是,一个真正有经验的老师,他就是用自己的阅读和经历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而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补充资源。
书中还提到了,在课堂上,教师只说三句话就够了。第一句是指令性的话,就是要求学生做什么,你的指向、要求必须清清楚楚。第二句话是点拨性的话。第三句话是评价性的话。这三句话看似是很简单的,但是对于没有经验的我来说,要说得好却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历练,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防止在课堂上啰嗦。
我周围的前辈们告诉我,“教学生就像种庄稼、浇浇水、驱驱虫、施施肥、用心栽培,不可着急,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你要做一个有高尚德行的人”。这时,我终于明白,其实,我该成为这样的语文老师——既有思想,又有信仰;既有学问,又有品行;既懂得爱,又会爱;既能春风化雨,又能润物无声……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既然选择了这种职业,也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也就应该在这种职业中寻找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