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交流活动 |
文字是最好的纪念
---悼念孙兴盛老师
文|人在雨中
今天上午十点多,有文友在群里发消息。到十二点半,见亚玲在散文之声群里发的“讣告”,知道孙兴盛老师真的已于昨天驾鹤西去了。
德高望重的陕西文学界老人,爱好了一辈子写作,八十多岁的高龄,当是功德圆满。
正如作家孔明所言,他是农民身份,却是名副其实的作家:一生热爱文学,也献身文学,发表文学作品上千万字。文学使他凤凰涅槃,终成正果。神仙归位,即使上了天堂,文学的殿堂里也应有他的位置。暮秋,初冬,微寒,斯人西去,颇多遗憾。
我与孙兴盛老师是文友,未曾谋面过。孙老师当时主办《作家摇蓝》杂志,我曾是2018年度的签约作家,杂志刊发过我两篇散文,也获得过年度优秀奖,因诸多事务没有去西安参加年度颁奖盛会,证书是后来邮寄的。当时,孙兴盛老师还赠送了他的长篇小说和评论集,因为我后来患病住院,书还沒有读完,人就走了。回想当年微信往来,老师关心、提携之情犹历历在目。今睹书思人,已书是人非。痛哉!悲哉!
古有一门三苏传千古佳话,北宋时期的苏洵培育出苏轼、苏辙两个正儿八经的“文二代”,开古今之先河。在地杰人灵的陕西这一方厚土上,文学勇士风起云涌,“文学陕军”是老陕的一块金字招牌,还喜剧性地造就了父女同台的特殊文学景象。贾平凹与贾浅浅,高鸿与高一宜,孙兴盛与孙亚玲等等,让全国文学爱好者广为传诵、赞不绝口。
孙兴盛老师的老家在蓝田峒峪村,和商洛只是一岭之隔。陕西人低调,给这么大一座山岭叫“秦岭”,这可不是一条简单、平凡的山岭,是蕴藏天地之灵气的文山,是中国的龙脉。其南坡的六百里的商於古道藏龙卧虎,其北是文化悠久的八百里关中平原更不用多说。
家有一才女,足矣。难能可贵的是孙兴盛老师晚年宝刀不老,文似泉涌,妙笔生花,佳作频传。像我等只能发个豆腐块文字的《西安晚报》,孙老师竟然是一发就是一个整版,而且还不是一次两次,可见老师功夫了得,足见编辑对其人其文的喜爱之情。
孙兴盛老师的女儿孙亚玲,集才艺德一身,美女美文,灵气十足。孝心亦可佳,经常在朋友圈晾晒陪父亲旅游祖国大好山河的图片,令人羡慕不已。在报刊杂志上、朋友圈里同读父女俩的文字,是文友间的一件幸事。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见不惯学生写错别字。喜欢给人挑别纠错,这恐怕是普天之下语文老师的秉性。记得一次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中国城市报》刊发了亚玲一篇写北海岛屿的文章,首段有个字形迹可疑,可能是电脑笔下误,微信说与亚玲,她欣然接受,让我颇为感动,这种求真务实的大家风范,应该是深受其父的耳濡目染。
最后,借“蓝田在线”平台上老悟的文字,表达对逝者的缅怀。
峒峪“艳玉”双绝
——蓝田孙氏一门两“国手”
文/老悟
一门两国手,双双写春秋。父女共砺志,草根永不朽。 在6月11日公布的2021年度中国作家协会新会员名单中,西安文友“孙亚玲”赫然在目,令人高兴。其父孙兴盛,也是中作协会员(2013年加入)。啧啧,一门父女双双都成为“”国手”(国家级作协会员),实乃可喜可贺!这是岂今为止陕西蓝田县唯一的父女“国手”,也是现在蓝田籍三名国手中的两位,恐是陕西全省都稀有的“”孙氏现象”。蓝田玉山镇果真出美“玉”,艳玉就藏在峒峪村。
文章是逝者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文字是最好的纪念。
逝者千古,生者当不忘初心,执笔前行。
2021年11月19日于丹凤县城凤冠山下,12月3日修改发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