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畅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速路”-【德国MEY工业椅网】

(2025-10-31 19:33:34)
标签:

生物实验室专用椅子

生物综合实验室椅子

实验室椅子

手术专用椅

芯片厂工业椅

分类: 实验室椅子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中试就像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速路”,主要解决工艺优化、设备适配、成本控制等产业化前置问题。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如何加快释放“中试生态”乘数效应,提升创新效能?近年来,上海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中试平台,为区域产业创新持续注入新动能。
上海市金山区的华东无人机基地实验室内,电动转台高速旋转测试无人机的姿态角和舵机反馈信号,发动机测试台的仪表盘上实时跳动着转速与扭矩。“这些实验室是在产品市场化前,专门用于验证成果可行性和稳定性的。”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实验室旨在帮助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产业界,这类功能平台被称作“中试平台”。
近年来,上海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低碳能源等重点领域,将一批具备规模化验证能力的中试平台“搬”进园区、企业和高校。目前,上海已建成中试平台或具备中试功能的企业、机构逾360家。今年6月份发布的《上海市中试平台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将建成约20家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特色鲜明的市级中试平台,并力争创成3家国家级平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上海正在加快打造一条全链条衔接、全要素支撑的中试“跑道”。
政策创新
上海为何要大规模布局中试平台?“面对产业升级的高速发展,建设中试平台是为了回应产业创新发展新阶段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的需求。”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技术进步处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从“跟跑为主”转向“并跑领跑”,前沿技术领域的迭代速度显著加快,但实验室成果与产业化落地之间的鸿沟却日益凸显——许多技术在论文里“成功”、在实验室“可行”,一到量产阶段就因工艺不稳定、成本过高、适配性不足等问题“卡壳”。
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其性能直接决定着制造业的精度与水平。近年来,一些国产机床在技术指标上屡有突破,但由于缺乏大规模产业化验证,下游企业出于生产稳定性考虑,依然不敢用。这导致部分国产机床企业缺少市场反馈,难以通过实战迭代技术。
“怎么打破怪圈?中试平台或许是方案。”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俞彦表示,在战略性和前沿技术领域,从实验室走向小批量生产的过程中,企业迫切需要一个能快速验证、迭代和测试的公共平台。中试的价值,就是为技术提供“实战演练”的舞台。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观点。该公司自2017年至2019年间建起“汽车动力总成智能制造集成验证线”,“跑”出1400多条具体问题,团队逐一调试整改,最终产品成功进入下游汽车制造厂。“产品好不好,一定要有可以实践的舞台,用事实说话、倒逼进步。”
类似诉求在前沿产业领域广泛存在。在集成电路领域,芯片设计完成后需通过中试验证工艺兼容性;在人工智能领域,算法模型需在真实场景中测试落地效果;在新材料领域,实验室合成的配方需通过中试优化量产工艺……为加速创新产业完成从“10”到“100”的冲刺,上海明确将中试平台定位为潜在新技术、新产品的“训练场”,并按产业特性精准布局。
更关键的突破在于政策创新。中试环节的特殊性在于,它既非纯粹的科研活动,也非标准化生产,传统监管规则往往难以适配。某新材料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曾遇到难题:因试验结果不理想,需要调整生产罐容量,但按原有规定,更换大型生产设备必须停产,重新提交环保和安全报告,审批流程走完,研发进度推迟了数月。
“某些适用于传统产业的制度规范可能不适用于新技术,在合规与创新之间,中试平台或许可以起到‘试验田’的作用。”上海市新材料行业协会秘书长何扣宝说。为此,上海将中试平台纳入全市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系统布局,七部门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实行“一事一议”,在规划、环评、安评、土地、资金等方面协同解决难题,确保中试平台从立项到投用全流程高效推进。
在具体操作中,上海创新采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模式。比如,在材料领域,政策只制定管理原则,将具体标准制定权下放给行业协会,通过行业自律形成有效监管。只要后续研发项目未超出预设范围,就无需重复报批,行政效率大幅提升。这种“软管理”对“硬法规”的巧妙平衡,既保障了合规与安全,又为创新提供了灵活空间。
资金支持同样精准发力。针对中试环节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上海探索建立中试项目资金支持机制,对中试线建设中仪器设备采购等相关投资,通过补贴方式给予支持,支持金额最高可达1亿元。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中试平台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
锚定特色
在中试平台建设中,如何避免重复建设,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上海的答案是:立足区域产业禀赋,让中试与产业基础深度耦合。
“中试平台应依托产业基础雄厚、设施配套完善的区域,强调立足区域产业基础,整合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俞彦强调,核心是把现成的公用工程、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应用场景与配套服务整合起来,将中试从“单点验证”升级为“场景化验证”。
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实践,正是这一思路的生动体现。在园区东北角,2.2平方公里的创新中心拔地而起,其核心区域聚焦电子化学品、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布局专业化中试设施,提供从小批量放大到性能验证的全流程服务。2022年,该创新中心入选上海市第三批特色产业园区,成为新材料领域中试转化的标杆。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化工区20多年的积淀。作为国家级化工产业基地,园区恰好能为中试项目提供安全可控、环保达标、高效协同的“产业级试验场”。“早在2017年,园区领导层便前瞻性地意识到,除了传统的化工生产制造,园区必须‘再往前走一步’,将发展重心从招商引资向产业孵化延伸。”上海化学工业区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瞿贤说。基于这一战略,园区新辟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将成熟的管理服务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引擎。





全国服务热线:021-52966365 联系人:梁小姐

公司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工业区申南路59号1号楼506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