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情感文化杂谈 |
一
最近一次叫滴滴顺风车是在一个月前,那天我要去老赵的婚礼。
说实话,上车之前我有点紧张。因为查看车主电话和车牌时,发现自己叫到的竟是一辆某7系跑车。
车主的签名栏赫然写着:“请坐在副驾驶,因为我不是你的司机。”
车到了,打着双闪。小跑到副驾驶,系好安全带。
他看上去比照片里亲切,照片里梳着背头,现在都放下来,显得年轻很多。其实我俩第一眼就都明白,彼此都不年轻了。
“车不错,这个速度还很稳。”开到高速上的时候我说。
车主笑了一下。“这车后悬挂还是不够稳,您坐的这个位置最好。真的,这个车就是给副驾驶设计的。”
“我看您签名了,挺逗的。”我不是很懂车,只能强行换了个话题。
这句话开启了车主的某个开关,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遇到的各种乘客,有的默不作声,有的是话痨。他是个心直口快的北京人,父母年轻时来北京打拼,现在回上海老家了。留他在北京,还有一家交给他经营的公司。
“我觉得吧,顺风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车就是个工具嘛,不存在谁要服务谁。大家都在外面奋斗打拼,能顺路一小段,既是分享,也是缘分。”有时候出去谈业务,他就会顺路带个人什么的。有时候聊得挺愉快还会加个微信,有时候也添堵。
我深谙这位车主的话,对顺风车来说,其实不存在司机和客人,只有顺不顺路。
这座城市太大了,有个顺路的人,就没那么孤独。
二
第一次坐跑车,也是和陌生人一起。
2008年,我在丰台跟人合租,群租房,离老家远,离公司远,就离机场近。但我又他妈坐不起飞机。
住的小区离地铁还有段距离,天气好的时候可以骑一段自行车,太晚了或者冬天就只能拼车了。有一次下班回家,勉强赶上末班地铁,出地铁站的时候连辆黑车都没了。
一个穿冲锋衣的小伙子站在路边,看样子也在等车。二十分钟过去了,都还是只有我们俩,我终于走过去和他打了个招呼。他叫老赵,和他的穿着一样,程序员。
陷入尴尬的我们听到了一阵引擎轰鸣的声音。过了几秒,车在我们面前停下了。车窗摇下来,一个小伙子探出头:“去哪?”
“坐不起,你走吧。”这是我心里的声音。但我和老赵最后还是小心翼翼地坐了上去。清晰地记得,他的车上有一股香味,是茉莉花香。
车主见我俩不吭声,主动缓解尴尬:“反正这车买来就跑个十万公里嘛,几个人坐都是一样。再说了,天儿这么冷,我一个油门过去早回家几分钟,到家了想起来这事儿都睡不好觉。”
开跑车的小伙子坚持没要钱,我和老赵下了车,都有点落寞。我大概能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后来我们加了QQ,因为住一个小区,下班也都晚,经常一起拼车。周末有事没事约着一块撸串,不知不觉成了朋友。等房子到期,时间也还挺凑巧,就一块合租了个两居室。
三
老赵算是最早的一批互联网从业者,那会儿他跟我一样,都穷。
老赵的女朋友在东边上班,住通州。每个周末,他女朋友都要来我们这边一次。蹦蹦转公交,公交转地铁,下地铁之后再搭个黑车就到了。
有时候他们会约我吃午饭,印象里她总是笑得很灿烂,妆都是精心画过,衣服也很鲜艳。没有一点长途跋涉的疲惫感。她每个周末几点起床,曾是我心中的一个谜团。
老赵比较懒,很少主动去女朋友那边。偶尔去一回,也是搭辆黑车,一口价从头坐到尾。回来的时候女朋友再帮他打一辆黑车。
她不想让他来回倒车,太折腾。
大家都接受了黑车这种通勤方式,几个顺路的拼一块就走了。一个没钱的年轻人,根本不在意安全这种事情。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左右,直到老赵失业。他没敢告诉女朋友和家人,找了个别的兼职,一边在家学其他的编程语言。
或许是出于某种心虚,怕女朋友看出什么端倪,从那以后,他休息了都会主动去找女朋友。
那个冬天南方雪灾,北京也冷得记忆犹新,但每个周末老赵总是可以起得很早。
四
“这么一想,在没有滴滴这个顺风车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拼车了。”想起那段日子,我随口感慨了一句。
“是啊,不过现在好多了。”车主说,“以前搭黑车,天气好收你50,下雨了就能要100,你只能忍着。最主要是安全,这上面都有资料的,你放心,我也放心。”
一路上聊得开心,甚至车里放的歌都很合我的胃口。很快到了婚礼的酒店门口,我和车主聊得意犹未尽,便在顺风车互相加了个关注,约定好一会婚礼结束了再坐他的车回去。
现场热闹而忙乱,新人笑着挨桌敬酒递烟,没来得及说几句话。临走时,老赵和新娘找我单独碰了一杯,约我下次单聚。她和十年前的某个周末上午看起来一样,笑得很幸福。
虽然参加婚礼只是随份子走过场,但对我来说,仿佛亲眼见证了一个北京的都市传说,从开端到圆满结局。
再坐上跑车回去时,不像之前那么局促,我很自然地坐上副驾,系好安全带。
打车这件事,其实是有一些很传统的浪漫的。
电影里,男生会很绅士地给女生开车门。结果男生们只学了个表面,开了车门就杵在那里,等女生在狭小的空间里挪着屁股蹭到另一头。
还有记车牌号。恋爱的时候,给女生打个车,都会默默地把车牌号记下来,算是一种细心的表现,现在可以把行程分享给对方,就算是简单地报个平安了。
“刚才谈完事,在商场里闲逛。看到你的单就接了。”他的头发已经抹上了油,整齐地背了过去。又对我说这样孩子气的话,我突然发现了这个男人的可爱之处。
在北京的异乡人总是有很多共同话题,事业在北京,没法回去陪父母。朋友也有,但总没时间聚。
“就跟咱们这个顺风车似的,咱们今儿就顺一块儿去了,有些人他就是不顺风啊。”他对我说。
聊了一路,可能是觉得投缘,他下车时来了句,“兄弟,以后出门可以坐我车,给不给钱无所谓。”
不太需要痛苦坚持和磨合,顺路好像成为了这个时代简单无痛的亲密关系。
五
其实最近几年,我和老赵也不怎么见面。他是个典型的程序员,约他出来吃饭喝酒要每周召唤一次,召唤七次左右,他可能才会出现。
可是半年前我说要搬家到亦庄,东西很多,老赵主动提出开车来帮我,五分钟之后他就穿好冲锋衣下楼了。
把东西搬完,去新家的路上,我坐在副驾驶问老赵:“怎么吃饭不来,搬家这么积极呢。”
“吃饭太麻烦了,还不如在家里敲代码。”
“能搬家不能吃饭的,全北京也就老赵了。”他女朋友在后座笑着说。
北京每天都在发生各种不同的故事,老赵和他的女朋友,一起走了十年,最后走到了一起。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都市传说。
曾经的朋友要走去不同的方向,理想和家乡不在一个地方。幸运的是,我们总能在路上遇到一些结伴同行的人,获得新的能量。十多年前就有一部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在这样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每个人都对陌生人心存戒备。消除了可能来自陌生的恐惧时,我们或许也屏蔽了新的缘分。
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比过去更大胆了一些。前些年出门旅游办事,只敢定正规酒店。后来慢慢多了很多民宿,用airbnb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们逐渐习惯住进陌生人的家,也会把自己的家拿出来分享。
在一个新的信用体系里,我们逐渐接受了那些过去觉得危险的事情。使用它,并且享受它带来的额外汇报,比如新的朋友。那晚我发了条朋友圈:“要是西游记里唐僧师徒本来都是顺路,就轻松多了。”收获了一大堆的“哈哈哈哈”,和那位开跑车的朋友点赞。
小区附近有很多酒吧,精酿、清酒都有。夏天看球,冬天取暖,经常自己去喝点。
昨天去喝酒,一进门就看到跑车车主一个人坐在那边。
“今天没梳背头啊。”我绕过去跟他打招呼,顺势坐在他对面。
“嘿,第三回见面了。”
我们很自然地分享那张桌子,从晚上十点半喝到凌晨一点,然后各自回家。
喝完酒他问我明天嘛去,我说要去一趟后海见朋友。他说自己去青年路,顺路载我。
差点忘了,我们还可以故意顺路。
作者张五毛,作家
- END -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每天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