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贵滇桂粤琼自驾行·完整版·贵州毕节威宁石门坎印象(3)
晨雾掩映百年石门坎光华小学旧址
(摄于10月30日9时 03分)
石门坎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西北140公里的石门乡荣河村。谁也想不到,在贵州接近川滇最边缘西北角平均海拔2200米的偏远山区,这里曾诞生过我国教育领域若干第一:我国第一个倡导和实践双语教育之地,近代首开男女合校先河之地,贵州第一个足球场、第一个学校泳池之地,因此,石门坎被称为“西方人眼中的海外天国”,“西南苗族的最高文化区”。
《用生命爱中国》讲述柏格理百年前在石门的坎感人故事
这部书用10个篇章,记述了英国传教士柏格理从1864年出生到1915年在中国逝世,为柏格理在中国28年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一生做了详实、生动的记录。而他人生最为华彩的篇章便是在石门坎写下的。
(摄于10月30日8时35分)
威宁山区早多雾,或许是女孩儿急匆匆上学的脚步吓着了鹅,三只鹅充满恐惧地伸脖狂叫却把她们吓住了。
她们究竟是如何吓退了鹅不清楚,但从用牙齿吊着书包的神情看,后面小女孩儿已不再惊恐了。
小女孩儿有可能看到我在拍照,下意识用手拎起了书包,表情还有些搞怪。大致再往前走几百米,那便是百年前柏格理等人创办石门坎光华小学的旧址。她们未必知道这座小学的前世今生,但即便她们不知道,她们的亲朋好友中会有人知道石门坎光华小学与柏格理先生与那些为之付出青春年华的汉族、苗族的老师们的故事。
1915年柏格理先生为抢救学生而染病辞世
(摄于10月29日16时52分)
《柏格理
高志华墓简介》:塞缪尔·柏格理(1864年4月——1915年9月),英国西南部人。1886年与好友邰慕廉申请获得批准前往中国传教,1887年1月抵达上海。经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建议,前往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集的云南昭通、四川凉山等地传教。1904年冬季来到贵州威宁考察后,选中石门坎为传教办学地点,与汉族老师李司提反、苗族老人杨雅各等共同创制出石门坎苗文,创建了西南地区第一所苗汉双语学校、平民医院、孤儿院、农业技术推广部和邮政代办及足球场等。1915年9月,石门坎流行伤寒病症,很多学生被感染,柏格理亲自护理患病学生而染上伤寒病,不幸去世。
高志华(1895年——1938年),英国人,1921年来华传教。曾在四川凉山、川南、东川、云南昭通、贵州石门坎、四方井等地传教,在修建石门坎牧师住房时,于1938年3月5日遭暴徒劫财在石门坎遭到杀害。
1995年,柏格理·高志华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石门坎光华小学旧址
(摄于10月29日17时10分)
石门坎光华小学旧址主体建筑清一色都是石砌的,虽历经百年雨雪风霜,木质的门窗多有损坏,但墙体仍显得很坚实。
2006年,石门光华学校建筑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1905年春,英籍牧师柏格理带领昭通汉族教师王玉洁、傅正忠、李司提反、钟焕然、刘申五到石门坎,与苗族青年王道元、杨雅各一起以教会投资和民助的方式,创建教堂和学校,王玉洁将学校命名为“石门坎光华小学”,钟焕然任校长。1906年招收首批苗族学生10余名,同年招收第二批学生20余名,其中女学生四五人。
(摄于10月29日17时29分)
《栅子门的石梯路》记载:1905年,为方便昭通运砖瓦至石门坎修教堂和学校,柏格理先生安排打通的岩路。学校建成后,由负责建筑工程的王玉洁老师以此为背景取名“基督循道公会石门坎小学”,1912年更名为“中华循道公会石门坎光华小学”。
(摄于10月29日17时29分)
从石路边有路灯架,有时断时续保游客安全的棕绳判断,这里曾经是有过建设的。一位从云南昭通来此经商女士说,这里前几年游客还是蛮多的。从我们的观察来看,这里涉及石门坎旧建筑没有较为详细的简介。至于原因,当地人说,你们到县里恐怕会看到比较详细的介绍。
(摄于10月29日17时23分)
这是通往石门坎光华小学唯一一条石路。不知这条石路上曾飘荡过柏格理先生、来自云南昭通等地汉族、当地苗族老师和孩子们的多少欢歌笑语。
(摄于10月29日18时39分)
当地叫“石门坎”。在夕阳下拍照时,我猛然发现灰褐色的岩石泛红的那部分岩石天然而成的造型倒真像是山门。
(摄于10月29日17时58分)
由柏格理先生于1912年带领师生义务劳动修建的贵州学校第一个游泳池。
(摄于10月29日18时53分)
从高处往下看,柏格理先生规划的男女分池的泳池以一道石坝分开,历经百年模样依旧,这一山旮旯里修建的泳池令人赞叹。

(摄于10月29日18时02分)
柏格理先生到石门坎时就带来了足球。这是他当年带领足球爱好者以每天一小时义务劳动历经若干年才修建成功的足球场(大操场)。
(摄于10月29日18时23分)
这是现存40多幢中西建筑群中颇为规模的一幢建筑物,遗憾的是,我未能找到其相关介绍。
(摄于10月29日18时03分)
这是在不知名那幢建筑物前竖立的两座碑,系1914年由石门坎全体学生敬立的《溯源》碑。
(摄于10月29日18时16分)
系1916年8月10日由石门坎全体学生敬立的《苗族信教史碑》。
(摄于10月29日18时08分)
1910年柏格理先生从英国度假带回来的树种,有人说此为枫杨树,当地称之为“无名古树”。
(摄于10月29日16时49分)
正是当地这位年过七旬苗族老人热心给我们指路,才找到了位于一处山坡的柏格理墓地。
(摄于10月29日)
赶在日落前,不光得到苗族热心老人家指路找到了柏格理墓地,还一路打问找到了柏格理先生带领师生修建的游泳池,足球场等旧址,我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很是开心。更为难得的是,家人用手机给我留下了这一瞬间。
(摄于10月29日17时37分)
在115年前柏格理先生安排打通的石梯路旁拍照留念。
(摄于10月29日17时41分)
石门前自拍。
我明白,是邂逅的那位苗族老人热心之路才开启了结识柏格理先生的序幕,还是后来一次次打问当地人才找到了柏格理先生百年前带领众人利用义务劳动修建的游泳池、足球场、无名古树,再就是因时间关系未能亲眼所见柏格理先生当年亲自参与的其它旧址。还得感谢后来陆续看到的柏格理先生旧照以及相关建筑物。或许我会感到小有遗憾,但就是一个个素不相识当地苗族人给我们引路已足以说明:已故百年柏格理先生是活在石门坎人心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10月27日先去天眼,10月28日去看天书,既有不使家人自驾过于劳累的考虑,但主要还是花两天工夫去结识柏格理先生,看来总体是不虚此行。
历史没有忘记:2006年11月7日新华网刊发冷智《坎上石门》写道,1985年,刚任贵州省委委书记胡锦涛和当地干部谈到一个外国人和石门坎的故事:“公元1904年,一个名叫柏格理的英国人来到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一个叫石门坎的小村,那是一个非常贫困、荒凉的地方。他带来投资,就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学校,修起了足球场,还建起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他用英文字母仿拼当地老苗文,自编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样的教材,免费招收贫困的学生。后来,一场瘟疫,当地老百姓都逃走了,他却留下来呵护他可爱的学生,最后,瘟疫夺走了他的生命。柏格理去了,在中国一个荒凉的小村里,留下了他的一个坟墓,留下了他培育出来的一代精英……”
2005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给即将离任的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要他'一定去石门看看,给石门一点帮助'。钱运录来到石门之后,在柏格理、高志华墓前呆了20分钟;众人下山后,他又一人返回,在墓前行了一个礼,才缓缓离去。钱运录给石门乡带来了3000万元拨款,用于改善道路、学校、政府办公条件,以及卫生院、贫困村和历史文物保护。”
历史没有忘记:1992年澳大利亚人本诺·费立波作为香港乐施会第一任中国大陆代表来到石门坎,带来了扶贫项目,从此在这里长期经营。石门坎党政办秘书张国辉儿子张礼昆开始为乐施会工作。张礼昆说,我觉得乐施会和柏格理做的许多事情是很像的,主要是文化传播和意识改进。有数据表明:自1992年至2006年,香港乐施会在威宁县总投资980万元,参与式扶贫项目惠及73898人次,资助80%项目农户建小水窖上千个,为加速当地脱贫作出了贡献。1994年,费立波因病去世,他生前要求把骨灰的四分之三,分别葬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做扶贫的禄劝、澜沧和石门坎。他成为埋骨石门坎的第三位外国人。前两位是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和高志华,那是张国辉从父亲张文明那里听到的名字。1958年前,张文明曾是石门坎教会工作人员和小学教师。威宁县政协前常委朱玉华的父亲朱焕章和张国辉的父亲张文明,是柏格理1905年创办的石门坎光华小学第五期的同班同学。他们一起见证了柏格理的最后时光。1915年,朱焕章曾染上伤寒。那一场瘟疫中,柏格理染病离世。年幼失学的柏格理非常重视教育,教会每建一个支堂,就会建一所学校,这个模式衍生出一个庞大的石门坎教育系统,是这里成为川黔滇三省边界文教中心。张家三代人对于柏格理乃至香港乐施会在当地加速扶贫所做工作的认识,使我们对于百年前柏格理在石门坎干了什么,为了什么有了清醒的认识。
毫无疑问,以上这些星星点点的历史记忆丰富着人们对于柏格理、对于石门坎的认识。假如站在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包括威宁在内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省有188万人从大山深处搬至城镇,搬迁规模占全国近五分之一,是全国异地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的历史节点看石门坎的百年变迁,我们对于这里的认识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摄于10月29日9时59分)
拙文开篇及结尾均采用行前石门坎光华小学旧址附近云雾缭绕下的景色,但景色背后应该是一如开篇那两位上学小孩儿一样,她们或许和我们一样对石门坎百年前的教育略知一二,或是以后的哪个机缘才会知道,但无论有多少云雾缭绕,云开雾散之时总会想起柏格理先生百年前在石门坎点亮的教育之火,燃烧的理想之光。
从贵阳市至威宁县石门乡荣河村397.1公里,目的就是到石门坎看看115年前柏格理先生和那些来自云南昭通汉族老师、当地苗族老师在用怎样的智慧和辛劳在石门坎留下了“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的荣光。
实地一看,1905年春,柏格理先生带领来自云南昭通汉族教师王玉洁、傅正忠、李司提反、钟焕然,到石门坎与苗族青年王道元、杨雅各以民助等形式修建的现存8幢建筑,占地15000平方米的学校等建筑,西南第一座苗汉双语学校——石门坎光华小学静静地在那儿;115年前,柏格理先生为方便从云南昭通运送砖瓦来此修学校,安排打通的岩路——梯子路静静地在那儿;1912年柏格理先生带领师生修建的贵州学校第一个泳池静静地在那儿;柏格理先生一到石门坎就带来了足球,“每天用一个小时投工投劳,经过若干年后平整出来的足球场训练场”,贵州第一个学校足球场静静地在那儿;1910年,柏格理先生从英国度假带来的枫杨树,当地取名“无名古树”静静地在那儿;柏格理先生在1905年至1915年间,以人生10年参与留下的平民医院、孤儿院、农业技术推广部、邮政代办等旧址静静地在那儿;1915年9月,为护理患伤寒学生不幸染病辞世的柏格理墓地静静地在那儿……徜徉在柏格理先生和伙伴自1905年至1949年留下的40多幢中西结合的近现代部分建筑群里,尤其是柏格理先生和来自云南昭通、当地苗族教师在威宁苗族地区用创办1所初中、3所完小、19所初小、共毕业18个高小班、6个初中班,培养了上千名小学生,十余名大学生,连同他们创制的石门坎苗文(亦称“老苗文”)写就的“教育榜单”,起码对石门坎这一老少边穷之地被后人称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有了初步印象。一切的一切都是静静的,唯有内心静不下来,总是在倒海翻江,感到不可能认识的柏格理先生起先是抽象的,来石门坎只是想看看的,但随着一个个碑文对“柏格理先生”的铭记,起先对于柏格理先生连抽象都说不上的印象悄然在退潮,再退潮,油然而生的敬意在唤醒,再唤醒。
在我即将完成拙文之际,终于找到订购到《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我想: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只是为了使回望2020贵滇桂粤琼自驾行·完整版·贵州毕节石门坎印象“不缺席”,先把便于说的点到即可。至于阅读此书后又会产生新的认识,那会是对深入认识柏格理先生,回味石门坎的一次完善。写给自己,留给内心总是可以的。
(2022年第7篇
文字3723
图片26幅组
发布于4月16日
存档于4月1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