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莉专栏】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
(2018-12-24 20:04:57)分类: 试题研究 |
同步精讲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
(《背影》《白杨礼赞》)
【词语积累】
字音:
妥帖(tu) |
赋闲(fù) |
琐屑(su) |
举著(zhù) |
交卸(xiè) |
参天(cn) |
倔强(jué) |
橘子(jú) |
坦荡如砥(d) |
情郁于中(yù) |
潜滋暗长(qián) |
无边无垠(yín) |
字形:
马褂 |
橘子 |
妥帖 |
典质 |
交卸 |
楠木 |
开垦 |
鄙视 |
触目伤怀 |
情郁于中 |
坦荡如砥 |
妙手偶得 |
旁逸斜出 |
恹恹欲睡 |
无边无垠 |
纵横决荡 |
【知识梳理】
1.散文的表达方式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朱自清的《背影》。
2.散文的语言风格
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丽,巴金的热情坦诚,孙犁的真中显美,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余光中的雅致端丽,周涛的气势磅礴……语言风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学追求、艺术个性不同造成的。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舒缓、自然、冲淡、隽永,这与他的处世哲学、生活趣味有关。徐志摩的散文语言华丽、繁复、奔放、自由,无疑是他张扬性格和诗人气质的反映。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类散文首先要细致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例如《白杨礼赞》中,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联系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文章既是在高声赞美白杨树,更是在讴歌奋起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农民、战士,讴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和坚强精神。
4.象征
象征,并不只是一般所说的引起联想。用英国批评家卡莱尔的话来说:“一个真正的象征是无限的赋形和启示。”也就是说,象征是通过有限的具体的事物无限的抽象的观念以形态而使人们得到启示。但我们通常所说的象征多半是狭义的,仅指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白杨礼赞》中,作者把自己在西北高原感受到的崇高气质和愿望外射于白杨树,使它象征平凡、伟岸、质朴的气质、精神和意志。
提示:《背影》一文没有花哨的词语,也较少使用修辞手法,语言平淡质朴,多写口语。但是,这种素朴的语言又绝不随意、乏味,而是有着典雅的气息,适当使用文言词汇,却又能融为一体,不显生硬。《背影》的语言被叶圣陶先生赞为“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句句有用,鲜有冗词。
答案: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例题2:朗读并背诵《白杨礼赞》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提示出来的?
提示:了解时代背景,品味重点词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提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