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职称评审中的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1.指标限制。各地中小学职称职数(职称指标)由地方人社部门设定,每个学校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职数比例基本上固定不变。假若一所学校的高级职称指标已用完,只有高级教师退休或调走,才会出现相应的高级职称指标“空额”,达到晋升高级职称条件的中级教师才有机会申报。而教师职称职数比例的设定又长期存在瓶颈现象。即高级职称职数少,中级和初级职称职数相对多,人为地限制了达到晋升条件教师的晋升之路。许多优秀中青年教师由于没有指标,再优秀也无法参评,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 一线教师与管理岗位人员间的矛盾加剧。在职称评选中一线教师认为管理岗位上的老师不在教学一线或教学时数较少,却要参加职称评选,这是“一个萝卜两头切”,是抢占了一线教师的名额。而管理岗位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量和一线教师相比并不少,甚至承担的压力更大,应该参加职称评选,这是造成两者间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所以每年的职称评选都会有一线老师投诉管理人员的现象,人为造成了许多内部矛盾,影响了学校的安定团结,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也人为增加了许多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3. 关于支教。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选中,教师到农村偏远地方支教成为必要条件之一,这一政策旨在引导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的交流,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每年区县学校的支教名额较少,例如我校教师共135人,每年分配的支教名额只有1到2名,但需要评职称的教师却在十几名以上,许多教师无法争取到支教名额。而且大部分学校自己的师资力量也比较缺乏,支教人员较多会影响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保证本校的教学质量不下滑,校方不愿选派本校的优秀教师参加支教,因此支教成为学校一些能“走得开”的学科教师或“用不上”闲余教师的福利,真正需要支教经历的教师无法支教,也就被职称评选挡在门外。
4. 评过就歇。职称评审犹如过独木桥,许多职称评审过关的一线老师对上课的积极性不足,一些管理岗位上的老师职称评上了也就不再兼课。许多学校出现了大量高级教师看宿舍、管后勤,苦苦挣扎在教学一线的往往是一级或二级职称教师的现象,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建议:
1. 弃指标限制,重视资格条件。在评审中将评选指标弱化,将评先资格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与教师日常表现紧密结合,只要教师的资格条件过关,就应当给予教师参加评审的资格,积极引导教师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扎根教学一线,进行校本教研,争创工作业绩,而不是望着中高级职称指标,遥遥无期地消极等待。
2. 一线教师与管理岗位人员评审分开。一线教师与一线教师竞争,管理人员与管理人员比较,两种标准,两类指标、会更公平。一线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参评名额可以考虑整体8:2或更合理的比例,这个比例可以由市人社局按参评总人数确定,各县市区在推荐上报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掌握。
3. 农村与城市教师职称评审分开。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就荣誉表彰的概率来看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而教学工作往往是一个顶俩用,让人疲于应付,在论文课题上不占优势。因此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相比,评审有自己的弱项。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加快,生源大量流向城市,大班额和超大班额集中于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其实也很大、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更大。城市教师也有自己的困难,而把乡村教学经历作为职称评审的“硬杠杠”,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学校教师“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境。如能将城市和乡村学校教师职称评选分开,各行一边,也是发挥职称评审导向作用和解决乡村教育困境的可行方案之一。
4. 提高教龄工资和岗位工资。既要肯定老教师的经验值及贡献,补偿过去教师工龄工资过低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坚守教学一线的教师工作,鼓励老师长期从教。
(闫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