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妍专栏】原创:《望岳》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课例 |
《望岳》教学设计
收录出版于2014年《陕西省教学能手优秀教学设计集》
http://s5/mw690/006qHzAczy7oLk2tFPe84&690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资源利用: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了解杜甫及其诗作风格。
教学目标
3.在诵读、赏析中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你知道关于泰山的名言警句吗?(学生回答)
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在历代佳作中,有一首诗成为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跟随杜甫走近他笔下的《望岳》。
http://s13/mw690/006qHzAczy7oLkc825u1c&690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默读全诗。
2.教师提示学生应默读课文阅读提示、课下注释、课后题,并强调学生边读边划出重点字音、难写的字,需要积累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
3.教师请学生谈谈在默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作为解读诗歌的工具。
学生可能会根据阅读提示和课下注释提到“诗史”、“诗圣”、“五岳”、“岱宗”等内容;也可能会说到杜甫写此诗时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特点;可能还会谈到诗句的语意理解,教师要多学生的回答多肯定鼓励。
4.教师补充作者或背景的知识。 如:这首诗是杜甫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同时教师强调这是运用“引用资料补充法”进行赏析。
在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了解了诗人,更想走进他笔下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的泰山,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望岳》。
教师启发学生,要把这首五言古诗读好,我们该应怎样来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朗读建议,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2 .读出节奏。教师提示:诗歌的停顿表现为节奏,诗歌的节奏犹如音乐的节拍,读好节奏可以更好的表情达意。古诗的节奏可按音节划分,也可按意义划分。学生朗读展示,说明理由。
1)学生自由读诗,自己根据诗句的意思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3.读出重音。
1)前苏联戏剧家曾说过,重音就好像人的手指,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词。教师引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练习重读。
2)教师提示:《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通过重读的处理,读得激昂豪迈。
学生示个性朗读,并说明自己是如何处理重音的,加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教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风格,
学生齐读,读出诗人望岳时的惊喜、赞叹,激昂豪迈的气势。
5.请在朗读中想象《望岳》诗中的壮丽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两句,写“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诗人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写, 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大家运用了画面还原法进行赏析。
四、演读,走进《望岳》
教师:《望岳》风格遒劲,气势磅礴,以“四十字气势,欲与岳岱着争雄”,今天大家来走进《望岳》,与“杜甫”对话,体会杜甫当年的心境,让我们想象,如果你是杜甫,在吟咏《望岳》时会为诗句为加上哪些动作?。
1.背诵。教师提示学生阅读172页的“学会背诵”的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教师提问,望有几十种说法,与诗中各联相应的望有哪些词语?
学生可能会说到: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有远望、近望、细望、俯望等。在此思路上完成板书,帮助学生背诵。
2.学生互相交流,模拟演示,同桌讨论。请学生演示,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演示学生自己结合句子进行解释自己动作的含义,。
3.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教师请同学找一找哪些词的动作用的好,符合诗句的意境,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句评价,互相点评,那句演读到位,抓住了原诗景物的哪些特点?体会诗人炼字的技巧。
学生可能会提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说出自己的独特体会,教师就应鼓励。
教师总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师强调: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演读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赏析杜甫诗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寻出诗中优美的句子,想象描绘诗句中的美景。采用动作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和诗人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学习过程就不再是那种“读背默写”的记诵之功了。学生在读、演、评,中逐渐理解诗人杜甫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由学习者变成“诗人”,由对诗人的仰视变成了与之平等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形成了对于学习的深度参与。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体会诗中的情和理,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
1.诗人写诗时仅为24岁,科举失意,但《望岳》全诗却意气风发,毫无颓废之感, 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么?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2.小练笔: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读诗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对诗歌主旨进一步理解,让学生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总之,朗读——感悟——点拨,三位一体,反复进行,教学才能适应诗歌体裁特点,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