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心|连载《金莲川幕府》第十三章·史天泽|贵为元朝重量级汉人将相,但与幕府实则无太大干系?

(2018-09-27 23:32:40)
标签:

365

连载

文化

原创

分类: 连载《金莲川幕府》

水心|连载《金莲川幕府》第十三章·史天泽|贵为元朝重量级汉人将相,但与幕府实则无太大干系?


第十三章·史天泽|贵为元朝重量级汉人将相,但与幕府实则无太大干系?(一)

 

这章节我要开始记录这位贵为元朝重量级汉人将相,但在我感觉实则与幕府早期运作时期,也扯不上多大干系的史天泽,这里,我姑且就叫他老史,如何?这位史大人一路走来,直到他效力于世祖忽必烈的时候,年岁也不小了,可以称其为老史了。老史虽与幕府运作时期扯不上干系,但他却实打实效力于大蒙古国直至元朝,经过了太祖铁木真、太宗窝阔台、乃马真后、定宗贵由、海迷失后、宪宗蒙哥,再到世祖忽必烈。这样子顺着思维梳理,于我,便是理解成老史他的对立面是元朝历代君王直至忽必烈,而非仅效忠于忽必烈这一代君主,只是他在忽必烈登上宝座后的政治舞台上,算是诸多汉人诸侯中的佼佼者,贵为相。

我在想,既然老史与幕府也没有太大干系,那我该写他什么呢?写有人在研究他是否算“汉奸”吗?或者写他的家族先辈自从捞到第一桶金发家致富之后,就慷慨侠义救济四方,因此而聚拢起一批人马,成为当地雄霸一方的土地主?还是写当成吉思汗铁木真麾下大将国王木华黎攻占河北时,老史的爹史秉直率众迎降?或者写老史与他兄长史天倪效力于蒙古国初期,兄长给在叛乱与投降中反复无常的金将武仙给害死,老史承袭兄位后对金朝余孽穷追猛打直至金朝覆灭?写他与众将士一起在山东济南灭李璮?写他在生命最后生涯中还与伯颜一起总领二十万大军乘胜进攻南宋?

如果要写老史一生战功赫赫的大致经历,百度百科已然介绍详尽,我便突然不想再“照本宣科”地复制与黏贴,那不是我的初衷。那我既然选择写,就总得写点什么吧?那么,就“中间切开”从百度百科对他评价的其中一句“史天泽从四十岁开始读书”开始?四十岁才开始认真读书的老史,已半生戎马,戎马半生的老史是出生于豪侠地主世家,有私塾却没有好好念书?肯定不是这样,书兴许有念一些,只是家族定是崇武多些,练靶子的人,是没有那么心静可以坐下来好好念书的,也许是这样,老史他人到四十才开始读书吧?四十岁的老史这时候是效忠于太宗窝阔台,还没有自己的食邑封地,到了五十岁,宪宗蒙哥登位两年便把卫州五城封给老史。卫州于今河南省卫辉市一带,地理位置包括河南新乡、鹤壁等地。五十岁的老史这个时候想过辞职,也力荐自己的子侄们效力朝廷,但宪宗蒙哥没舍得让这个很有工作能力的老史离开。但老史出将入相让自己政治生涯再提升至一个巅峰,是在世祖忽必烈登位,大元帝国初始,老史在中统二年官至中书右丞相。这个时候的老史六十岁了,如果从他四十岁开始认真读书,还尤其爱读《资治通鉴》,那么在六十岁开始为相时,就大派上用场了,治国不同于战场厮杀,治国是另外一种战术,是无硝烟的战场。这一年,他开始实行他的治国方略,这一年他又一次与众人一起上战场,将在和林也称汗的阿里不哥打败。

中统三年,也就是老史为右丞相的第二年,李璮那厮在山东叛乱,李璮之乱对老史这类汉人诸侯的影响至深。我想到当李璮于济南被俘,老史貌似急匆匆就将其定罪处死的动机,老史是为大局整个朝廷的稳定性,还是刻意维护北方汉人诸侯的安危,或者为了他自身史家一脉?我想我还是愿意把老史放大放远了想,假设不及时堵上李璮的嘴,就会让那张嘴吐出越多关于诸侯们于元朝的诸多看法与想法,本来朦胧着的怯弱着的想法,如果被李璮那张嘴一逼,也纷纷起兵反叛的话,于朝廷,再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来平内乱,对统一的大局,是相当的不利。我不知,我这样的想法,对与否,但我还是选择相信老史他是往大的想。

 


水心|连载《金莲川幕府》第十三章·史天泽|贵为元朝重量级汉人将相,但与幕府实则无太大干系?


第十三章·史天泽|贵为元朝重量级汉人将相,但与幕府实则无太大干系?(二)

 

接上节所写,可在老史着手处理李璮这厮一事上,尽量往细里剖析,一条条脉络尽裸露而出,以小处见大处。

疑问之一:“忽必烈委任史天泽节度诸将出征李璮。史天泽自始至终,都未曾把诏旨示人。”。为何老史不把忽必烈的委任状拿出,给一同在山东讨伐李璮的诸将看?他是真的只是不做个人邀功?“平乱后入朝,世祖慰劳,史天泽又尽将功劳归于众将。”。这样的处理方法,我会思考老史尽量在这种北方诸侯已被放到风尖浪口上的节骨眼,将自己的锋芒一减再减。他是否就是那样想,力我可以多出点,但功劳就都给你们算了,这个重要关头,明哲保身才是最正确的选择,领取功劳的这种殊荣,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无所顾忌的收受。果真如我所料的话,或者有点擦边球的话,那也不怪乎老史能在元朝政治舞台上,善始并善终。在李璮这粒老鼠屎将一锅粥搅浑时,老史以“身先士卒”的勇气,大刀破斧搞改革,他在众人矛头一致指向北方汉人诸侯时,赶紧上奏“兵民之机,不可并于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这就是我接收的历代认为的军政需分家的硬道理吧?“史氏子侄即日解除兵权者有十七人”在这一点上,老史的处理方法甚是及时与妥当,不是有些话叫作“针不扎在你身上,你怎么知道到底有多痛,又不是割你的肉,你又怎知有多痛。”老史想了,我先拿针扎自己,我先拿刀割自己的肉,那皇帝你再有心结也在慢慢解开吧?诸侯们再张狂再蠢蠢欲动与愤愤不平,也总该知道收敛了吧?见好就收,知错就改,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这些道理,不管放在什么时候,都是适合的。

这样,从中统三年(1262)把李璮叛乱这个问题,因李璮叛乱而影响北方诸侯的这个问题,都处理完之后,至元三年(1266)老史兼任枢密副使,至元四年(1267),老史被改任中书左丞相。这是他一生做的最大的官了,在至元四年的老史,年纪已经去到65周岁,按古时候的人普遍寿命都不算长的话,65周岁的老史,已然是整个人都踏进棺材里头,只露出一个头来了,都不用说是一只脚踏进棺材里。但你看戎马一生已经快到行将就木的老史,他在这个阶段还是十分活跃,在至元六年(1269年)时,还与驸马忽刺出筹划如何按忽必烈的旨意,攻取襄汉地区“史天泽等选要害之地,筑城堡工事,贮兵储,作攻宋准备。”,并在至元十年(1273年),与平章阿术等进攻樊城,二月,襄阳宋将吕文焕出降,至元十一年(1274年)又与伯颜总领二十万大军乘胜进攻南宋,行至鄂州因病北还,至真定(今正定县)时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此时我想到几年前硬着头皮着手学习写《清明上河图》剧本的分集梗概时,在写到有关元朝忽必烈这一块时,就有着最初认识忽必烈、郝经、史天泽、阿术这几个元朝人物的较深印象,而关于史天泽的部分,恰恰便是这至元十年、至元十一年他领兵攻取南宋襄樊,在与守城的吕文焕打持久战,最后迫使吕文焕出城投降的故事。那时所写的故事的重心点,不在老史身上,老史他只是那个故事长河中,一个不算特别起眼的过路人,所以按照记忆,我也没去在意这场攻取南宋襄樊的战役,便是他老史戎马一生的最后战场了,一个战士的出处与归处,都在战场起笔与落笔,不管老史是死在北还养病的路上,而非是战场上,但是要清楚,此时的老史已经去到74岁的高龄啦!如果是山中隐士一身长袍发须全白日日修行,那74岁也许都不算什么,可是老史是打了一辈子的战,到人生最后还是在战场上,那他死在从战场撤下回归养病的路上,于我来理解,也等同于死在战场上。

写到这里,我想也就大致可以完结有关老史的这一部分,他一生如何与敌对战,在何地何时与何敌人对战,这些都不是老史在《金莲川幕府》这份资料中,所要占据的位置,所以我觉得写到这里,也就够了,英雄如何出彩,自有他人书写,是否算是汉奸,自有他人论断,而我写完这一章节,脑子里蹦出对老史以及老史的爹史秉直和老史的兄史天倪的印象就是,尽职尽责,至于他们后代如何,已不是本文的重点。在最后,附上百度百科历代评价中,老史的顶头上司元世祖忽必烈对老史作出的评价。

忽必烈奕世忠勤,有劳于国,一门三职,何愧何嫌![3]  卿自朕祖宗以来,躬擐甲胄,跋履山川,宣力多矣。又卿首事南伐,异日功成,皆卿力也。[3]  朕想郭子仪曹彬皆有显功,终身无大过,以致如此。今所奏岂其然哉,朕所知者史天泽其人也。




水心|连载《金莲川幕府》第十三章·史天泽|贵为元朝重量级汉人将相,但与幕府实则无太大干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