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新如何打才能中?教你一招绝技中签率提高98%!

(2016-12-30 14:47:06)
标签:

杂谈

        欠了粉丝很久的文章了~~~~很多粉丝问说到底怎样才能打中新股,怎么才能提高打新概率?我现在就来教大家!

        今年对散户绝对的利好莫过于打新不需要提前打款冻结资金了。虽然吧,打新是不需要提前打款冻结资金了,但是很多散户还是开心不起来啊,为什么呢?

  因为股票炒不好啊,想在股市赚钱那真的太难了。但是没关系啊,那我就打新呗,反正也不用提前打款了,但是最悲催的就是打新从来都不中。。。经常散户朋友来问李老师,为什么我打新就是不中呢?你有什么技巧方法吗?因为欠大家太久了,所以挤出了一些时间给大家总结一些打新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来年都能中签

http://ww2/large/006qwa5Kgw1fb8t70hja1j30be067glw.jpg

       首先呢先看看如何进行新股申购?

申购新股简直是太简单了!新股发行当日,你可以通过自己开户的证券公司查询持有市值或可申购额度。

  但是据我所知现在大多数交易软件已经自动显示申购额度,你申购之时直接按照交易软件提示就可进行申购啦。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等,等,等。。。

  中签结果T 2日就会公布,所以在T 2日时一定要确认自己有没有中签。

  确认方法1:先向券商查阅自己的新股配号,等中签结果披露之后,再与之进行对比。

  确认方法2:中签之后,券商会通过短信或者交易软件登录后进行提示。

  如何做到高抛呢?我会根据大盘开盘后的变化在盘中即时给出策略,添加微信号:HNY_0812,每天早9点推送当天早盘信息、投资内参、炒股技巧,心态咨询等问题,请添加关注!

        在这里我一定要提醒一下各位,千万要记住:

  如果一旦中签,那么在T 2日收盘之时,账户中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否则就会视为放弃认购。并且补款也是不行滴,所以中签后千万不要忘记留够资金哦!千万不要和有钱银擦肩而过。。。

http://ww3/large/006qwa5Kgw1fb8t7ktfwsj30ce086aac.jpg

技巧一:打新只能申报一次,第二次申报作废

  这是个重要的提示,千万不要因为手误而浪费了宝贵的机会,新股申购只算你第一次申购的股数.

技巧二:打新的资金,市值可以重复使用

  对于闲置资金比较多的投资者,一定要注意打新股的市值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例如一个投资者有160万元,新股配套的市值要求是20万元。如果有一天有8只新股同时申购,这个投资者就可以全部申购:8×20=160,不要浪费自己手中的筹码。

技巧三:新股申购最好时间

上午:10:15—10:45

下午:13:45—14:15

  历史数据显示,新股摇号过程中,最前面和最后面的概率相对较小,处在中间的号更容易摇到。这个类似于买彩票一样,处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号就是不怎么容易被摇出来。

技巧四:集中资金打大盘股

  因为大盘新股的中签率明显高于小盘股,所以资金较少的散户应积极参与超级大盘股的新股申购;如果多只新股同时发行,若选准一只全仓出击,中签命中率相对更高一点。

技巧五:买发行价高的股票

  在性质类似的新股中,打价格更高的股票性价比相对更高。

  讲这么多,最后就在给大家讲讲如何计算申购资格?

  首先呢,你必须持有市值1万元以上(含1 万元)才能参与新股申购。沪市每1万元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不足1万元的部分不计入申购额度。深市每5000元市值可申购一个申购单位,不足5000元的部分不计入申购额度。

  再次,如果有多个证券账户,多个证券账户的市值是合并计算哦。 市值计算按T-2日(T日为新股申购日)前20个交易日的日均市值计算。

都明白了吧?还不明白我就在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

  例1:20个交易日内有1天持仓10万元市值,新股申购额度为:10万元/20天=5000元(不足1万元,可用额度0股)。

  例2:20个交易日内有2天持仓10万元市值,新股申购额度为:(10万元 10万元)/20天=1万元(可用额度1000股)。

  怎么样,现在知道自己的可用额度怎么计算了吧!好了,基本都给你们讲明白了,下周。技巧都给大家讲完了,剩下的就祝大家好运了!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另外关注微信号:HNY_0812,还有更多打新的小道消息,在新购前提前告知!想要的添加微信号哦!想看到更多咨询,可以关注我今日头条号,头条号名称:牛股弹跳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