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傲夫诗歌《一生》12诗人点评,以及英译

(2020-11-08 17:41:34)
标签:

诗歌

文化

分类: 诗歌

《一生》在《新世纪诗典》推出后,众诗人进行了评论,且被奥地利诗人、翻译家维马丁先生译成了英文,现一并收集整理如下。

 

 

 

/刘傲夫

 

每当想起父亲

就会想起他

在我童年

某个初夏的夜晚

带领我去

蛙鸣四野的

水田里

叉泥鳅

那晚我本以为

会收获满满

但结果是

一条泥鳅

也没叉到

但我并没抱怨

那晚的确

地球上的泥鳅

都不见了

 

2020.9.7

 

Liu Aofu

ALL MY LIFE

 

When I think of my father

I will always remember him

in my childhood,

a certain night in early summer

he took me

as frogs called from all sides

to spear loaches

in paddy fields.

That night I thought

wed catch a lot

but in the end

we didnt

get even one of them.

But I didnt complain,

that night the loaches

of the whole planet

had all disappeared.

 

9/7/20

Translated by MW, Nov. 2020

 

 

伊沙:天下为父之人该当欣慰:全球中文诗歌第一平台《新世纪诗典》出好诗最多的第一题材多年之后仍然是:父亲!本诗又添一例,它的亮点在于结尾感觉上的出神:父亲逮不着泥鳅之夜,感觉全世界的泥鳅都不见了。

 

丁俞:是对父亲深厚的感情的一种表达!父亲没有叉到泥鳅,内心一定失落,不仅仅是没有叉到泥鳅的失落,还有一种面对孩子的挫败感!作者也许没有更多的办法来让父亲释怀,因此,就只有一句“那晚的确/地球上的泥鳅/都不见了”来表达了!也把父子之间的情感饱满起来。

 

韩敬源:还能想起去年7月在北京和刘傲夫小聚的场景,他身上有一种看起来很腼腆的纯粹。一个很怪的现象,把“父亲”写得很撼动人心的中国诗人依然还是新世纪诗典中的口语诗人这一群。现场、形象、时空追忆、人情人味、文本外的人本质地,再加上出神时刻的灵光四射,就能写出深入人心的后现代口语诗!

 

梅花驿:题目《一生》,真好。写父亲,不写其艰辛劳苦,而是写忙碌中的一无所获,写在一无所获中收获的快乐。这种乐观和向上是父辈一生的写照,也是父辈留给下代人的精神财富。

 

李勋阳:溜树掏鸟下河逮鱼,那是曾经无数人的童趣,就像鲁迅小时向往闰土在海滩田园叉猹,我给朋友家了小孩讲我们小时候玩的,他犹如在听童话故事——诗里一方面有这童趣,另一方面也有大人的辛苦恣睢的失落(在小孩只觉得有趣,在大人可能就可能是生计)——而结尾,结合题目竟然叫《一生》,有点暗喻父亲包括自己,都有这种悖论的一生吧,常含希望,却往往拥抱失望而归,但是人生如常,也只能如此吧。

 

黎雪梅:本诗对父亲的回忆,定格在童年和父亲一起夏夜捕泥鳅的经历,丰满的希冀和骨感的现实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难能可贵的是,虽然一无所获,但能够能不埋怨不气馁,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开朗乐观,应该是子女从父辈那里汲取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诗的末尾觉得“地球上的泥鳅都不见了”,似是一种错觉(这种感觉很多人都有),也是自我解嘲,更是对父亲深深地理解,言简意丰,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丰富情感,堪称写父亲题材的经典之作。

 

徐江:对孩子童年的满足,这二十年间在人们的记忆里已逐渐溢满了。不被满足的童年,在当时当然是与失望、扫兴、失落为伍的,可多年以后,对当事人来讲,也未尝不是一种另类的诗意。对于其他读者,尤其是更年轻一两代的读者来讲,知道世上还有过这样的童年、这样的诗,也是不错的启迪。

 

轩辕轼轲:和领导一起撒尿,会忍不住嘴软,说“领导你尿尿也尿得这么好”,和父亲一起叉泥鳅,会忍不住心软,感觉“那晚的确地球上的泥鳅都不见了”,遇到领导动嘴,遇到父亲动心,这不就是中国现实主义吗?比魔幻现实主义更致幻。

 

东窗67:傲夫的诗,也让我想起了父亲:小时候,父亲在瓦缝里帮我逮麻雀,父亲在高高的木梯上用手伸进瓦缝时,我在下面就忍不住地笑,因为父亲在做我们小孩子的事情。最后父亲两手空空用河北普通话责怪道:叫你别笑就别笑,你看,飞了……这件事成了我对父亲永远的记忆。

 

马金山|读刘傲夫的诗《一生》的十一条:

1、于读诗而言,只写我的感受与想法,以我的审美和观点来促进作品的阅读,或者点到诗作者没有察觉的部分,仅此而已,别当真;

2、刘傲夫,本名刘水发,19792月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市日东乡源湖村。近年崛起的中国口语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李桂与陈香香》《死有葬身之地》《禅》《杀了她》《映山红》等;其中《与领导一起尿尿》自20187月以来持续引发着热议,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出版有该诗的同名诗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3、前几年北京行,与作者有过多次见面,能够深切的感受其对诗歌的敬畏和热爱,为人低调与内涵,这是我所极为激赏的形象,相信诗的亲人们也是;

4、每当谈到本诗作者,就让我想起以前的一个不写诗不动笔的原同事,有一天,他突然问我认不认识写《与领导一起尿尿》的哪个诗人,我说认识,他立马眼睛都直了,看得出来,他这是善意的,崇拜的眼神;

5、刘傲夫的诗,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诗意的挖掘,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沉淀,既让人充满疼痛感,又对生活保有纯彻的原生质地,构成了极具生命力与时代精神的诗人,祝福久远;

6、回到本诗,在父亲的题材方面,不仅是一首经典之作,还是一首在诗维上有新发现新拓展的好作品,既唤起一代人的记忆,又在情感的寄托中有着强烈的共鸣;

7、诗中回忆的叙事结构合理,描述细腻而富有活力,尤其是叉泥鳅部分的细节化处理,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内涵丰富,充满生活的气息与温度;

8、诗的结尾,不得不说,是具有非常强大的魔幻现实主义,也是一句有着多角度理解的绝妙一笔,起到了传递,传神的多重效果;

9、而诗的标题,用得着实好,《一生》,含裹了生命的长度,又贯穿了父亲隐却在诗里行间的时光,动人心;

10、本诗给予诗人的启示:“写出属于自己独立精神世界的好作品,经历也是探照灯”;

11、精神之翼,生命之诗,回忆之录。

 

黄平子《新世纪诗典》留言161

 

3502一生

 

刘傲夫

 

每当想起父亲

就会想起他

在我童年

 

某个初夏的夜晚

带领我去

蛙鸣四野的

 

水田里

叉泥鳅

那晚我本以为

 

会收获满满

但结果是

一条泥鳅

 

也没叉到

但我并没抱怨

那晚的确

 

地球上的泥

都不见了

 

2020.9.7

 

这是《新世纪诗典》中秋国庆云诗会定货的一首诗。刘傲夫的诗歌分节让我眼前一亮。入典的卡片去掉了亮眼的分节,估计是制作人的疏忽。我根据刘傲夫的手稿还原了诗的分行。我一直认为,诗的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韩非子有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多数人拿它当笑话看。我却不这么认为。那个买椟还珠的郑人,眼光真的很独到。楚国人卖的椟,那是下了真功夫的艺术品!刘傲夫的诗,内容与形式俱佳。《一生》是个大题目,诗人却用叉泥鳅这样一件小事来写。这是典型的“大题小作”。第一小节引子,用一个“想起”,把读者带到了诗人的童年。第二小节是环境描写。“初夏”是季节,“夜晚”是时间,“蛙鸣四野”,是“我”的夏野所闻。这里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味道,用来渲染“我愉快的心情”。第三小节交代事件。“水田里”是具体地点。第四小节写我的期待。“收获满满”和“一条泥鳅”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故意错落的分节在这里达到高潮。看了第五小节,你就会知道,其实,“我们”是“一条泥鳅//也没叉到”。这一小节还有“我”的心理描写:“我并没抱怨”。第六小节是自我解嘲,也是在帮父亲解脱。一句“地球上的泥鳅/都不见了”,足以让人泪奔。此时的父亲,多么像《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啊!“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20201151449

 

高歌:不可复制的佳作!童话一样的美好,替代本来会有的沮丧,这就是人生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