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我上学了教案

(2018-12-17 08:26:56)
标签:

教学

分类: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我是中国人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我上学了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读句子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2. 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我上学了教案 


 

1. 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简单提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中国 是其中一个国家。可以出示中国地图初步认识中国。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中的远景说说看到了什么从中了解雄伟的天安门是中国的重要建筑标志。有的学生在 幼儿园大班期间已经在祖国的主题学习中接触过天安门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去过天安 可以让这些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出示国旗启发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在哪里见过。告诉学生升国旗时要立正向 国旗敬注目礼。在初步认识国旗的基础上教师播放国歌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天安门广场 的升旗仪式让全体学生起立伴随着国歌向国旗敬注目礼。并告诉学生中国就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 了解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了解自己民族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看图 了解中国有 56 个民族。重点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什么民族的自己民族有什么特点。也 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民族的服装、节日等激发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说说 自己知道的其他民族的特点。

在看图交流的基础上从图画中感受各民族小朋友团聚在一起的快乐从中体会我们 每个中国人都爱自己的国家。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我是中国人。

 教学中注意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祖国的一些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体现语文 充分进行听、说、读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能跟着老师说说我是中国人。”“我们 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国有 56 个民族。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我上学了教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56 个民族。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服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播放歌曲《大中国》提问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引导

从通俗易懂的

学生说中国是我们的家。

歌曲入手 结合图

 2. 出示插图提问图上这些小朋友都是中国人吗 画进行教学 易调 什么他们穿的衣服不一样 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共有 56 个民 其中汉族人数最多。虽然民族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中国 是一家人。

3. 讲解不同民族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壮族、回族、满族、藏族等。

二、看图说话听读句子 1.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远景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1引导学生看图简单介绍天安门。红的墙、黄的瓦 2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是我

 伟大祖国的象征。 出示天安门前升国旗的图片或录像加深对国旗的认识。

 2. 提问天安门是中国的象征是我们国家的代表性建 你还知道我们国家的哪些代表性建筑?(教师事先可准备 相关图片进行展示如故宫、长城。

 3. 教师带读句子我是中国人。

 三、唱一唱跳一跳 师生一起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四、朗读儿歌激发情感

 1. 朗读儿歌。

 我爱鲜花 我爱白鸽 我爱万里长城 我爱长江黄河 我是中国人 我爱我的祖国。

 2. 跟读句子。

 教师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齐读我是中国人。

 

通过看图说话 让学生初步了解天安 门等中国的标志 我是中国人 自豪感。

 刚入学的孩子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比较短 中间穿插 和学习内容有关的 课间操 不仅能缓 解学生的疲劳  能激发学生继续学 习的热情。

 通过朗诵儿歌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的情感。


                                                                       我是小学生

教学目标:

 1. 观察图画听读儿歌初步感受成为小学生的喜悦。

 2. 认识同桌、周围同学及老师熟悉教室参观校园感受同学的友爱、教师的亲 切、校园的美丽。

 3. 初步了解做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建立小学生的角色认同感。

 【教学重点】 认识同学和老师参观校园熟悉教室初步感受成为小学生的喜悦。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做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我上学了教案 本课以我是小学生为主题《上学歌》简洁欢快贴近生活。建议教学时采用 多种形式听读、跟读让学生感受儿歌的韵律体会上学后的变化。

 

1. 激发学习兴趣感受上学的喜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说说同学们是怎样的感受同学间的友情与共同学习的快乐。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说说第一天上学自己是怎么做的心情怎样感受成为小学生的喜悦。可以顺势带读我是小学生 多种形式朗读儿歌。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带读让学生听读、跟读从而学会听读此

 

首儿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播放《上学歌》让学生在边听边唱中感受儿歌的韵律 受上学的乐趣。

 

2. 认识老师同学了解学校生活。 认识老师和同班同学。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班级的总人数及男、女生人数呈现课程

 

介绍各学科任课老师。接着以同桌、四人小组等形式组织学生相互认识然后可以 请学生上台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 ×× 学校一年级的小学生。”“我叫 ××,我特 别喜欢什么或者有什么特长。

 

参观校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参观阅览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美术 室、音乐室、电脑室、心理辅导室等专用教室认识与他们在校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 厕所、传达室、食堂、卫生室。一边参观一边认认标识牌熟悉校园。

 

教师还可启发学生说说读小学和读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对新学校有什么印象、认识了 哪些新同学等。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或者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关注变化接受 环境改变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向往学习生活的感情从而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3. 了解小学生的基本要求。 儿歌中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是小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可借助儿歌引导学

 生看图说说哪些时候不能迟到什么样的行为是爱学习、爱劳动的行为。 开学第一周各学科都有入学教育的内容教师要重视学科特点在观察图画、读儿歌的基础上凸显语文学科听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我介绍时能说清楚一两句话 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态度自然。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我上学了教案 


 

 

  1. 问好歌。

 小学生有礼貌 见到老师敬个礼见到同学问声好快快乐乐上学校。

 2. 发言歌。

 要发言先举手。人站正声音响。吐字清大家明。

 3. 上课歌。

 丁零零上课了快进教室来坐好书本文具放整齐等待老师来上课。 老师说话认真听提出问题声音响大家夸我做得好。

                       我爱学语文   

教学目标:

1. 了解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依据画面提示初步体会读书、写字的正确姿 势和正确的执笔方法。

 2. 通过讲故事、演故事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语文学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读书、写字

 这一板块的学习重在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第一、身坐正,教放平。二幅图并借助词语读书、写字”,说说图上的同学在 双手拿书向外倾。 干什么再说说自己是否读过书、写过字。给学生充分展 示的机会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聊聊会读书、会写字可以做什么让学 生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激起读书、写字、学语文的期待。

 虽然学生在入学前已或多或少地接触了读书、写字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正规地学习读 书、写字的姿势因此起步的练习十分重要。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知道什么 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在观察的同时教师要边说边示范演示然后让学生 模仿图画中的人物练一练。

 可以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的姓名尝试写写自己的名 字。学生写得怎样老师不要提要求重在以这种方式让 学生感受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在这部分的学习写字歌。 

 

课堂常规有关的儿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确的读书、 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此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眼离桌面一尺。 对学生严格要求随时提醒及时纠正常抓不懈。

 二、讲故事、听故事

 可以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画面并借助短语讲故事、听故事”,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猜一猜他们在讲什么故事。

 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读过的故事。教师可以先示范可以是《西游记》片 也可以是其他故事。学生听后可以简单说说听懂了什么感受讲故事、听故事的快 乐。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故事还想听哪些故事让学生在小组里讲讲 自己知道的小故事感受互相交流的乐趣。

 激发读书兴趣。从入学起就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多读书。教师可 以出示各种精彩的故事书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多识字后就能自己选择更多的书阅读 就能讲更多有趣的故事了。教师要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阅读扩大 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设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分享阅读的快 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我上学了教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