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人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读句子,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2. 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1.
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简单提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中国 是其中一个国家。可以出示中国地图,初步认识中国。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中的远景,说说看到了什么,从中了解雄伟的天安门是中国的重要建筑标志。有的学生在
幼儿园大班期间已经在“祖国”的主题学习中接触过天安门,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去过天安
门,可以让这些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出示国旗,启发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在哪里见过。告诉学生升国旗时,要立正向 国旗敬注目礼。在初步认识国旗的基础上,教师播放国歌,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天安门广场
的升旗仪式,让全体学生起立伴随着国歌向国旗敬注目礼。并告诉学生中国就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
了解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了解自己民族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看图 了解中国有
56 个民族。重点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什么民族的,自己民族有什么特点。也
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民族的服装、节日等,激发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说说
自己知道的其他民族的特点。
在看图交流的基础上,从图画中感受各民族小朋友团聚在一起的快乐,从中体会我们 每个中国人都爱自己的国家。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我是中国人。
教学中,注意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祖国的一些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体现语文
性,充分进行听、说、读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能跟着老师说说:“我是中国人。”“我们
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国有
56 个民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56 个民族。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服饰。
教学过程:
|
|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
|
1. 播放歌曲《大中国》,提问: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引导
|
从通俗易懂的
|
学生说:中国是我们的家。
|
歌曲入手, 结合图
|
2. 出示插图,提问:图上这些小朋友都是中国人吗?为
画进行教学, 易调
什么他们穿的衣服不一样? 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共有
56 个民
族,其中汉族人数最多。虽然民族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中国
人,是一家人。
3. 讲解不同民族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壮族、回族、满族、藏族等。
二、看图说话,听读句子 1.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远景,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1)引导学生看图简单介绍天安门。(红的墙、黄的瓦) (2)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是我
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出示天安门前升国旗的图片或录像,加深对国旗的认识。
2. 提问:天安门是中国的象征,是我们国家的代表性建
筑,你还知道我们国家的哪些代表性建筑?(教师事先可准备
相关图片进行展示,如故宫、长城。)
3. 教师带读句子:我是中国人。
三、唱一唱,跳一跳 师生一起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四、朗读儿歌,激发情感
1. 朗读儿歌。
我爱鲜花, 我爱白鸽, 我爱万里长城, 我爱长江黄河, 我是中国人, 我爱我的祖国。
2. 跟读句子。
教师: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齐读:我是中国人。
通过看图说话, 让学生初步了解天安 门等中国的标志,增
强“我是中国人”的 自豪感。
刚入学的孩子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比较短, 中间穿插
和学习内容有关的 课间操, 不仅能缓
解学生的疲劳, 还
能激发学生继续学 习的热情。
通过朗诵儿歌,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的情感。
我是小学生
教学目标:
1. 观察图画,听读儿歌,初步感受成为小学生的喜悦。
2. 认识同桌、周围同学及老师,熟悉教室,参观校园,感受同学的友爱、教师的亲
切、校园的美丽。
3. 初步了解做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建立小学生的角色认同感。
【教学重点】
认识同学和老师;参观校园,熟悉教室;初步感受成为小学生的喜悦。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做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本课以“我是小学生”为主题,《上学歌》简洁欢快,贴近生活。建议教学时,采用
多种形式听读、跟读,让学生感受儿歌的韵律,体会上学后的变化。
1. 激发学习兴趣,感受上学的喜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说说同学们是怎样的,感受同学间的友情与共同学习的快乐。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说说第一天上学自己是怎么做的,心情怎样,感受成为小学生的喜悦。可以顺势带读“我是小学生”。
多种形式朗读儿歌。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带读,让学生听读、跟读,从而学会听读此
首儿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播放《上学歌》,让学生在边听边唱中感受儿歌的韵律,感 受上学的乐趣。
2. 认识老师同学,了解学校生活。 认识老师和同班同学。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班级的总人数及男、女生人数,呈现课程
表,介绍各学科任课老师。接着以同桌、四人小组等形式,组织学生相互认识,然后可以 请学生上台,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 ×× 学校一年级的小学生。”“我叫 ××,我特
别喜欢什么或者有什么特长。”
参观校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参观阅览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美术 室、音乐室、电脑室、心理辅导室等专用教室;认识与他们在校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如 厕所、传达室、食堂、卫生室。一边参观一边认认标识牌,熟悉校园。
教师还可启发学生说说读小学和读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对新学校有什么印象、认识了 哪些新同学等。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或者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关注变化,接受 环境改变,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向往学习生活的感情,从而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3. 了解小学生的基本要求。 儿歌中“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是小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可借助儿歌,引导学
生看图说说哪些时候不能迟到,什么样的行为是爱学习、爱劳动的行为。
开学第一周,各学科都有入学教育的内容,教师要重视学科特点,在观察图画、读儿歌的基础上,凸显语文学科听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我介绍时能说清楚一两句话,做
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态度自然。
1. 问好歌。
小学生,有礼貌
,见到老师敬个礼,见到同学问声好,快快乐乐上学校。
2. 发言歌。
要发言,先举手。人站正,声音响。吐字清,大家明。
3. 上课歌。
丁零零,上课了,快进教室来坐好,书本文具放整齐,等待老师来上课。
老师说话认真听,提出问题声音响,大家夸我做得好。
我爱学语文
教学目标:
1. 了解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依据画面提示,初步体会读书、写字的正确姿
势和正确的执笔方法。
2. 通过讲故事、演故事,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语文学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读书、写字
这一板块的学习,重在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第一、身坐正,教放平。二幅图,并借助词语“读书、写字”,说说图上的同学在
双手拿书向外倾。 干什么,再说说自己是否读过书、写过字。给学生充分展
示的机会,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聊聊会读书、会写字可以做什么,让学
生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激起读书、写字、学语文的期待。
虽然学生在入学前已或多或少地接触了读书、写字,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正规地学习读
书、写字的姿势,因此起步的练习十分重要。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知道什么
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在观察的同时教师要边说边示范演示,然后让学生
模仿图画中的人物练一练。
可以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的姓名,尝试写写自己的名
字。学生写得怎样,老师不要提要求,重在以这种方式让
学生感受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在这部分的学习写字歌。
课堂常规有关的儿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确的读书、 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此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眼离桌面一尺。 对学生严格要求,随时提醒,及时纠正,常抓不懈。
二、讲故事、听故事
可以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画面,并借助短语“讲故事、听故事”,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猜一猜他们在讲什么故事。
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读过的故事。教师可以先示范,可以是《西游记》片
段,也可以是其他故事。学生听后可以简单说说听懂了什么,感受讲故事、听故事的快
乐。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故事,还想听哪些故事,让学生在小组里讲讲
自己知道的小故事,感受互相交流的乐趣。
激发读书兴趣。从入学起,就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多读书。教师可 以出示各种精彩的故事书,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多识字后,就能自己选择更多的书阅读, 就能讲更多有趣的故事了。教师要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阅读,扩大
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设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分享阅读的快
乐,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