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愈宁丨99%的哺乳妈妈对「湿性愈合」理解错啦~所以乳头皲裂不好甚至更严重

在接触很多哺乳期乳头皲裂、乳头溃疡的哺乳期妈妈时,会发现她们有一个错误的概念:她们认为用保鲜膜捂着伤口,或者用纱布棉柔巾一直湿敷,或用油脂膏类糊着就是湿性愈合。
舒愈宁母婴健康
很多哺乳妈妈认为:湿性愈合=让保持伤口湿漉漉的状态,很遗憾,这个观念是有失偏颇的。
——伤口湿漉漉的≠湿性愈合,这样做,不仅会引发湿疹、细菌定植等合并问题,还会造成伤口持续不愈合,溃疡等问题。
湿性愈合确实可以促进伤口愈合,但伤口一直湿湿的不会。
https://q2.itc.cn/images01/20240528/5f2374aa12ad4fafa138d6fa26ad39dd.jpeg
一、湿性愈合的概念
湿性愈合疗法通过维持合适的湿度改善创面微环境,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创面愈合速度和效果,避免创面结痂并减少溃疡面的形成,因而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伤口湿性愈合的机理
营造低氧或无氧的愈合环境可以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生长因子。
https://q3.itc.cn/images01/20240528/b6ac4a5409d8437ca55784cb977b4a17.jpeg
湿性愈合的理解:
及时更换,防止细菌在伤口定植(借用营养丰富的渗液),造成慢性创面
所以无论是用保鲜膜还是湿敷或者油脂封闭伤口,都不是理想的湿性愈合,可能存在伤口感染和炎症的风险。
https://q2.itc.cn/images01/20240528/69ae8ba7ddeb4a9f9d8d0284de3ab35c.jpeg
二、伤口一直“湿漉漉”的危害
保鲜膜+油脂膏捂着伤口
- 在一定条件下,保鲜膜可以有效保护伤口、隔离外部细菌,防止渗液流失,然而,这种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伤口,特别是在伤口初期或感染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应该避免使用保鲜膜。
- 有些妈妈还会先涂上一层厚厚的羊脂膏再包上保鲜膜——心里满满的安全感,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加剧了伤口感染的风险。
- 伤口上本来就是细菌,再涂上一层油脂,把细菌封堵在伤口上,加速细菌繁殖,另外,羊脂膏急难清洗,反复操作,细菌顽固无法清除,在伤口处形成细菌膜,造成乳腺炎和慢性溃疡。
https://q4.itc.cn/images01/20240528/35b3e6e09c444ba5a4a3be607cefc9bc.jpeg
持续错误用2个月保鲜膜+湿敷方法,导致伤口溃疡严重
湿敷不等于湿性愈合
- 伤口如果长时间处于湿润状态,可能会导致细菌侵入伤口并在伤口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细菌感染。这可能导致伤口处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
- 延迟伤口愈合:伤口如果长时间处于湿润状态,可能会导致伤口愈合变慢甚至不全。湿润环境虽然有利于肉芽组织的生长和皮肤细胞的分裂增生,但过度的湿润可能导致伤口表皮张力增强,造成瘢痕生长。
- 引发炎症/感染等并发症:湿润的环境可能导致细菌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并在局部生长、繁殖,引起炎症。这可能导致伤口部位出现渗液、红肿等症状。
https://q2.itc.cn/images01/20240528/040e86ff7c8244df8eef62fb6a01d63f.jpeg
一直湿敷导致:湿疹+裂口反复不愈合
为什么舒愈宁是最理想的湿性敷料?
舒愈宁承担着:湿性愈合+自主修复创面的双重角色。
首先,舒愈宁是一种很好的水凝胶敷料,它涂抹在伤口上,干后成膜,封堵渗液,维持有利于伤口湿度。
优于并避免了:保鲜膜、湿敷、油脂类乳头膏给乳头伤口带来的感染风险。
https://q5.itc.cn/images01/20240528/56099603ea2946eeab136c5163b0fb44.jpeg
其次,舒愈宁具有自主参与并加速伤口愈合的功能。
这个功能是大部分湿性愈合产品不具备的——他们只是把伤口保护隔离起来,但舒愈宁是直接干预伤口愈合进程。
https://q0.itc.cn/images01/20240528/94d207578f314db1bd3a61ca2446091e.jpeg
所以,当市面上很多产品在宣传湿性愈合(实际上是辅助人体自身愈合能力修复)的概念时,舒愈宁跳过这个概念,直接参与伤口修复过程,通过激活细胞再生+给细胞生长供给营养的方式,加速伤口新生。
哪怕人体自身愈合意愿差,也可以加速伤口愈合。
https://q6.itc.cn/images01/20240528/3facaa4feab14900898c82f7be4d8728.jpeg
最后,想告诉大家,对湿性愈合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要让皮肤处于过度湿润的状态,同时选择一个强而有效的伤口愈合敷料,让妈妈的乳头免于疼痛困扰,快乐亲喂。
https://q6.itc.cn/images01/20240528/57ba33363666447da2dba2e3ca3fd77f.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