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判决》(献给F.)中格奥尔格人物典型性
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
古熹丹
201511060208
故事是以格奥尔格给一个远在俄罗斯的朋友写信开头的。格奥尔格是个商人,在母亲死后,生意大有进展,并且和一个富家小姐订了婚,格奥尔格写信就是为了告知朋友这件事,而后格奥尔格来到好久没有光顾的父亲的房间,与父亲发生了充满意味的争执,而后,被父亲判了死刑的格奥尔格一口气冲出了房间,跳河自尽了。到此,故事结束。
除此之外,很有必要的是提一下《判决》作者卡夫卡——一个生活在捷克区却说德语,也放弃了自己的原来的语言意第绪语的犹太人,一生处于父权的阴影下,一生都在追寻犹太人骨子里追寻的安定,并且尝试了各种办法(寻得一份政府提供的较为稳定的工作,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但最终失败的一个人,最后因为肺痨而死。他把他的三篇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司炉》,统一起了一个名字——《儿子们》。这无疑也影射了他的现实生活。因此,对于《判决》,我是把他当成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来看的。它成书于1912年9月22日晚10时至翌日清晨6时“一气呵成”。是作者献给他刚结识不久的费莉丝.鲍威尔的礼物。F.即费莉丝.鲍威尔为卡夫卡第一个未婚妻。1912年8月卡夫卡与她认识,先后于1914年和1917年与她两度订婚,又两度解除婚约。
让我们来看一下小说里出现的人物,格奥尔格,父亲,朋友,未婚妻,以及死去的母亲,其中朋友从未露面,母亲已经死去,未婚妻只说了一句话,小说的大部分篇幅是由格奥尔格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父子之间的对话和场景构成的。但是朋友,母亲和未婚妻的作用并不容忽视。
接下来,我打算以格奥尔格对待小说里出现的其他人物的态度为切入点,分析格奥尔格的性格特征。
一.“朋友”就是格奥尔格
我认为“朋友”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影射的就是格奥尔格自己,是现实生活中格奥尔格反抗的对象,抑或者说“朋友”是格奥尔格羡慕想要成为的那一种人,是理想的化身。那么格奥尔格对于朋友的态度就是矛盾的。从感情的角度上来说,他艳羡嫉妒,想要成为这种人。从理性角度上来说,排斥反抗,拒绝成为这种人。艳羡嫉妒,是因为他赢得了父亲的青睐喜爱,并且是独身的。反抗排斥是因为他“朋友”完完全全成了父亲手中的木偶。论据有三,一是格奥尔格本人对待“朋友”的态度,二是未婚妻对待“朋友”的态度,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父亲对待“朋友”的态度。
对于朋友,他认为他是孤僻古怪高傲的,并且作者花了不小的字数来说明格奥尔格对于朋友心理的一系列揣测,并且自认为朋友不能接受他已经和一位富家小姐的事实,这会引起他的嫉妒,但是格尔曼经过一番犹豫不决,再三思索,才郑重地告知朋友他已经订婚了,还认为这是一件对朋友这个单身汉非常有利的事情,从信里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格奥尔格对于朋友乍看体贴实则疏离,是非常奇怪矛盾的,好似朋友和他是不平等的,并且格奥尔格是处于上峰,是以一位成功人士的心理(事业有成,比朋友的生意不知大了多少倍,已经订婚而朋友尚是单身一身落魄。),我们可以看出,格奥尔格在俯视他的朋友。
在此我们排除格奥尔格对婚事抱有成见的看法,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不同场合向周围亲友告知订婚一事,只是唯独对于远在俄罗斯“孤僻古怪”的朋友,显得拖沓犹豫,这个朋友很重要吗?不,在格奥尔格的母亲去世时,这个朋友仅仅以一些微不足道地理由说明了欠席一事,并且说明因为不能到场悼念,所以缺少信里该呈现的哀痛。这说明两人的关系是比较平淡的,并且格奥尔格并不想让朋友从俄罗斯回来,保持现有的状态就很好,可见两人之间关系疏离。但是格奥尔格对于朋友显然是比较重视的,不然也不会犹豫再三,并且在是否告知订婚一事就已经和未婚妻发生了些微的争执,未婚妻是这样说的:“格奥尔格,要是你有这样的朋友,我们就不应该订婚。”,而后更匪夷所思的是格奥尔格答以:“是的,这是我们俩的过错,可是现在我已经不想改弦更张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朋友,值得两人为此发生争执?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格奥尔格和未婚妻都非常重视这个好似无足轻重的朋友。
在后文格奥尔格和父亲争吵的过程中,父亲首先怀疑这个朋友是否真实存在,甚至指控格奥尔格欺骗他其次又说他就是远方的朋友在这里的代表,父亲是这样说的:
“我是认识你的朋友,他要是我的儿子,倒很合我的心意。正因如此,这些年你一直欺骗他……你现在以为,你已经把他制住了,你可以一屁股坐到他身上,而他会一动不动随你摆布,于是,我的儿子大人决定结婚!”
“我始终是强者,我比你强得多。如果我是一个人,我也许会退缩,但是,你的母亲把她的力量给了我,我和你的朋友关系非常要好,你的顾客都在我的口袋里呢!”,这说明连“朋友”都处在他的掌控之下了。
他(父亲)兴奋得在头上挥动手。“他(朋友)什么事都比你清楚一千倍!”他喊道。
格奥尔格为了嘲笑父亲,就说:“一万倍!”可是,这话一出口就变得严肃无比。
看到这里,我们也不能不有所怀疑了,这个朋友是否真实存在呢?还是一个象征?父亲的态度真是非常古怪,可以说,父亲首先得怀疑态度是怀疑“朋友”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而后的转变可以解释为,父亲也知道了格奥尔格的这个“朋友”具有特殊的意义,并且知晓了“朋友”在自己儿子心里具有怎样的地位。
父亲指出“朋友”比儿子自己还要清楚一百倍一千倍,说明“朋友”存在格奥尔格的心里,是格奥尔格创造出来,或者说是父子俩共同创造出来的,父亲给格奥尔格在尘世间为人处世的标准。是格奥尔格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同和疼爱的感情的渴望。同时,这个格奥尔格嫉妒艳羡的“朋友”还处于父亲的掌控之下,也许在格奥尔格的心里,他也想要逃离父亲的掌控的魔爪,于是他又排斥反抗这个“朋友”了。综上,“朋友”就是存在格奥尔格心里的,是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 影射的就是格奥尔格自己,是现实生活中格奥尔格反抗的对象,抑或者说“朋友”是格奥尔格羡慕想要成为的那一种人,感情和理性的交织,导致了他对“朋友”矛盾的态度。
而格奥尔格与父亲的博弈中,“朋友”的重要性彻底浮出水面,此前格奥尔格从“朋友”处获得的优越感已经完全被打败,归根结底,“朋友”和格奥尔格也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虽然格奥尔格自认为打败了他,然而在他的心底,他从来没有赢过“朋友”。
二.订婚——反抗现实的武器
毫无疑问,未婚妻是格奥尔格的武器,未婚妻是站在父亲母亲,朋友的对立面上的,父亲母亲和朋友是同盟,这个阵营非常明显的。唯独格奥尔格是两方之间的,他用未婚妻反抗父亲母亲和朋友,反抗强大的巨人,和强大的父权,反抗臣服于父亲的那个软弱的自己。但是比较令人沮丧的是,他自己都先臣服于敌营了,这是感情上的绝对压制。而且《判决》是影射卡夫卡自己的,是献给自己的女友即后来的未婚妻费莉丝.鲍威尔的,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认为文中的未婚妻是现实生活中费莉丝的化身,在现实中,卡夫卡也的确渴望利用结婚来逃脱父亲的魔爪。然而卡夫卡失败了。在文中,格奥尔格也失败了。
未婚妻出现的地方少得可怜,一是两人的对话,未婚妻指控格奥尔格不应该和她订婚。而格奥尔格以“不想改弦更张”为由回答了未婚妻。这说明其实格奥尔格两人并没有完全准备好订婚一事,是比较仓促的。
还有就是父亲指控格奥尔格被女人迷惑了,“因为她用种种方式撂起裙子,你就去亲近她,你为了在她身上顺顺当当地享受快乐,得到满足,就毫不顾念故去的母亲,出卖你的朋友,把你的父亲弄到床上,让他动弹不得。可是,难道他就不能动了吗?”,为什么在父亲的话语中,好像格奥尔格求娶未婚妻就是一件十恶不赦的大事,背叛父亲母亲和朋友。为什么父亲要反对他们的婚事,并且对未婚妻抱以成见?结合卡夫卡的现实生活,不难猜出未婚妻是反抗父亲的武器。
三.终极目的——反抗父权
在对待父亲的态度上,格奥尔格是爱恨交加的,我们能够非常明显的看出这是一个怜爱中潜藏着巨大的敬畏和害怕的过程,一场父子的对话,简直就是一场激烈的父子博弈。然而显然格尔曼失败了,他的尝试被仍然具有巨大的力量的父亲给狠狠的达到了,并且判了严厉的死刑,于是格奥尔格竟然就像一台机器般执行了父亲的命令——死了。
格奥尔格来到父亲的阴暗的房间,他依然觉得“我的父亲依然那么魁伟,像个巨人。”,并且感到非常惭愧于不能够好好照顾父亲,做了一连串企图改变的主张(换房间),然而格奥尔格失败了。他把父亲抱往床上的过程中,发生了一段非常著名又经典的对话:
“我盖严实了吗?”父亲问
仿佛他无法查看两只脚是否盖好。
“看来你在穿上感觉不错。”,格奥尔格一边说,一边给父亲掖了掖被子。
“我全身都盖严实了吧?”,父亲又问了一遍,仿佛特别看重儿子的回答。
“你盖得很严实,放心吧。”
“不!”,父亲没等他答完就喊道,一把掀开被子因用力过猛,被子被完全掀开抛了出去,接着他就直挺挺地站在床上。他用一只手轻轻撑着天花板。“你想把我盖严实,这我知道,我的笨小子,可是我还没有盖严实。这是我的最后一点力气,对付你足够了,绰绰有余……”
在这里“盖”和“死”发音相近,所以,不无附加之这样都不意味,这是格奥尔格与父亲冲突的起始点。还像个巨人的父亲把格奥尔格地反抗压了下去。格奥尔格尽管做过反抗,有过一两句回嘴,然而父亲是占绝对优势的,最后在格奥尔格在跳河前低声喊道:“亲爱的父亲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说完,他松手掉了下去。这是一辆又一辆汽车驶过桥面。格奥尔格就这样奉命跳河死了,无声无息。在父子博弈中,格奥尔格在一开始看似占领优势,但是父亲的三言两语就打败了他,判了死刑,于是他真的死了。格奥尔格在强大的父权之下仍然在死前向父母表达他的爱意,尽管谁也听不见了。这是一个矛盾的人,他爱着他的父亲,又反抗着他的父亲。
对于死去的母亲,我们也不能忽视,母亲在父子俩之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母亲在世时,父亲是专制有魄力的,强力地控制着他的家庭和事业,格奥尔格处于下风,但是母亲逝世后,情况发生了颠覆,格尔曼逐渐掌控了家族的事业,貌似在商场中,他打败了父亲,成为了一把手。而且他还订婚了,应该说正是人生得意处。所以母亲这个元素,应该说是父子较量的关键点。
综上,从格奥尔格对待朋友,未婚妻,父亲的不同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多变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却又奇妙的融合于一体。“朋友”是要反抗的,但又打心底里羡慕他,因为他和父亲是同盟,父亲也是要反抗的,用未婚妻反抗,但是在格奥尔格的心底,他一直爱着他的父亲,羡慕他的“朋友”,又要反抗他们,于是这么一个矛盾的格奥尔格就出现了。这是一个卡夫卡式的人物,一生都在反抗在失败,却从没有停止过爱他的父亲。
典型环境出典型人物,格尔曼是卡夫卡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能够影射自己的卡夫卡式人物,他在写他自己。在犹太人的传统文化中,父亲一直被放在非常高的位置上,在一个犹太家庭里,相当于上帝的地位,“父子”
是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赫尔曼卡夫卡还是一个专制自信又暴躁的人,不谙教育之道,总是用辱骂暴力压制来教育他的孩子。除此之外,深受犹太文化影响的卡夫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罪感文化的影响,在父亲等我面前,他总是有一种自虐式是自省,。在文中,格奥尔格也是这样的,在面对父亲时,非常自责没有照顾好父亲,一连串做了一系列安排,即使两人关系并不好,最后尽然听从父亲审判就这样跳河死了,存在受内心的罪恶感驱使的因素也不尽然。因此可以说,格奥尔格拥有这样都性格特征,拥有这样的结局是非常顺理成章的,因为他所在的环境,决定他的性格特征,也决定了他以后注定要走的道路。
然而格奥尔格并不是孤独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格奥尔格,他们带着格奥尔格性格中的一部分,走着格奥尔格的人生轨迹的某个片段,格奥尔格只不过是把从我们每一个人身体里隐藏的秘密中抽取了一部分。或者说,卡夫卡他并不是个例,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和他一般,一生都在反抗父权,在父亲前面感到畏惧和怯懦,不断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