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彷徨的矛盾者  浅析《伤逝》中涓生的人物形象 中文一班 周晓敏

(2017-05-03 00:22:13)

彷徨的矛盾者

浅析《伤逝》中涓生的人物形象

摘要:《伤逝》是鲁迅的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小说,也是鲁迅写的为数甚少的一篇爱情小说。小说的副标题为“涓生的手记”,以涓生的视角,回忆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通过涓生的自述,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涓生是一位有着一定觉醒意识,既骄傲又卑怯,既同情又自私的矛盾的知识分子。

关键词:伤逝、涓生、矛盾

  :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知识分子

《伤逝》完成于一九二五年十月,也正是“五四”落潮之时。那时候的民主科学、启蒙救国的热情淡去,曾经聚集在同一面大旗下的青年流离星散,人们的思想飘摇不定。《伤逝》讲的就是新旧世纪之交以启蒙者自任,继续奋斗的青年人的爱情。而涓生是那个时代具有觉醒意识的知识分子。他总是在与子君默默相视片时之后,“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他屋里的“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是从杂志上裁下来的,是雪莱的最美的一张像”,从涓生的谈论话题中,可以看出他深受这些启蒙思想的熏陶,具有一定的觉醒意识。当他听到子君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觉得“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那个封建思想依旧根深蒂固、男女关系不平等的时代,对旧俗不满的涓生并非一味地接受现实,而是期待思想得以解放。涓生具有追求自由、平等的觉醒意识。但这种觉醒意识又是不坚定、不彻底的,所以他才会感到, “这彻底的思想在她的脑海,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面对纯洁的子君、奋起的子君,涓生前行的步伐反而显得踟躇而无力,这是他的思想未完全解放的体现。

 

二:既骄傲又卑怯

  因为涓生具有一定的觉醒意识,也由于子君的出现,让他逃出了寂静和空虚。涓生在与子君交往的前期,总是表现出他的骄傲。当他与子君在畅谈完新思想以后,送子君出门时,“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我骄傲地回来。”涓生在觅得子君的理解,启蒙了子君后,得到了一种精神慰藉,以至于他能旁若无人,举手投足间彰显出他的骄傲。当涓生被办事局辞退后,涓生回忆起《自由之友》的总编辑曾说过的话,称他的刊物是决不会埋没好稿子的。这其实也从侧面看出涓生对他工作成果的自信,他自认为自己的稿子有不被埋没的资格,表现出他的骄傲。

  然而,涓生的骄傲终究湮没在他的卑怯中。尽管他怀有一定的觉醒意识,但这种微弱的觉醒意识并不足以抵抗他的卑怯。这点可以从他和子君的对比中体现出来。在涓生与子君正式确认恋爱关系后,“我们这时才在路上同行,也到过几回公园,最多的是寻住所。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这段描写涓生和子君在路上同行的不同反应,分明凸显出涓生骨子里的卑怯,爱情使子君勇气倍增,而涓生却还是囿于旁人的眼光,生怕外界的指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涓生还未完全摆脱封建社会思想的束缚,社会压迫是他卑怯的祸根之一。

文中多处可寻涓生的这种卑怯。在他为了逃离子君“神情的冷”而来到通俗图书馆时,他很是满意这里的环境,如是写到“好在我到那里去也并非为看书。另外时常还有几个人,多则十余人,都是单薄衣裳,正如我,各人看各人的书,作为取暖的口实。这于我尤为合式。道路上容易遇见熟人,得到轻蔑的一瞥,但此地却决无那样的横祸,因为他们永远是围在别的铁炉旁,或者靠在自家的白炉边的。”;在子君离开涓生后,涓生去访问一个久不问候的世交时,描写道“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罢,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后来涓生写到他离开吉兆胡同的原因,“也不单是为了房主人们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为着这阿随。”;文末还写到“然而子君的葬式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我们从这几处对“冷眼”的情景描述中不难看出,“冷眼”是涓生极为在乎且畏惧的一种存在,涓生是敏感而又多疑的,他没办法完全走出封建礼教思想的泥沼,因此才处处看人眼色,时时无力地想要保护好自己的面子。新旧思想的矛盾一直在他脑海里互相冲击。主张自由恋爱、向陈腐传统挑战的涓生,此刻却时隐时现地冒出旧的意念,生怕被世俗的眼光误解。可见,涓生思想觉醒的不彻底导致他的彷徨与卑怯。

 

三:既同情又自私

  在与子君同居后,涓生渐渐改变了一开始对子君的美好想法。涓生说,“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确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带着这份隔膜,涓生对子君既爱又怨。“对于她的日夜的操心,使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分甘共苦……我曾经忠告她:我不吃,倒也罢了;却万不可这样地操劳。她只看了我一眼,不开口,神色却似乎有点凄然;我也只好不开口。”这里可见涓生对子君的付出是理解和心疼的,他同情被家务缠身的子君,也期望通过自己的分担来减轻一点子君的负担。后来当涓生决心要说出自己不爱子君的事实时,看见子君孩子一般的眼色,涓生只得暂且改作勉强的笑容。从中也可读出涓生的恻隐,在对子君说出真相前,涓生心中产生过的犹疑展现了他最后一点同情。

然而,涓生由始至终还是自私的。与子君相爱的初衷,是想“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与子君同居后,总在各个方面抱怨子君,时而抱怨子君为自己的失业而变了色,变得很怯弱;时而为了“川流不息”的吃饭,抱怨“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在这种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时,涓生认为“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涓生在发现矛盾时,选择的路既非和子君共同直面问题、处理问题,也非对失落的子君表达更多的体贴和理解,而是蓄谋着如何遣走子君。涓生抛弃子君的念头在后来是那么地坚决。“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幸而是早晨,时间正多,我可以说出我的真实。我们的新的道路的开辟,便在这一遭。”在故意用《诺拉》离家出走的故事暗示子君应当坚决离去后,涓生是有“豫期着大的变故的到来”,然而到底还是“只有沉默”,他在“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之后,没有做出任何安抚子君的行为,也没有挽救子君的念头,依旧是一个人逃离吉兆胡同,来到通俗图书馆,贪恋一个人的宁谧。而子君走后,涓生“心地有些轻松,舒展了,想到旅费,并且嘘了一口气”。由此可见,涓生是自私的,他一直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定义子君的形象,并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子君做出各种有形或是无形的要求。他在心里要求子君能与他进行精神上的交流,陪他读书、散步,却从未理解子君为应付家务活几乎花光了所有力气。

子君的形象由富有活力的新青年女学生变为操持家务的家庭妇女,一部分原因需归咎于涓生。涓生靠那点微薄的工资根本不能让子君省心省力。穷窘的婚后生活难以支撑起理想的爱情,涓生后来也如是说“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涓生没能努力使子君生活地更轻松,却反过来责怪她的操劳与焦虑,这是极其自私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子君个人的原因。另一方面,涓生明明能意识到自己的坦白很大可能会导致子君的死,尽管“冰的针刺着我的灵魂,使我永远苦于麻木的疼痛。”最终,涓生还是将真实告诉了子君,使她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为了个人的解脱,为了重走求生的道路,涓生把子君引向了死路。这是他极大的自私。

 

四:总结

涓生的矛盾与彷徨和他所处的典型环境,即五四思想解放运动退潮后,大部分青年找寻不到出路,顿感空虚和寂静的环境不无关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风气遗留下,他觉醒了,却不彻底,导致他在传统道德和礼教或明或暗的绑架中卑怯彷徨。另外,鲁迅与许广平《两地书》中提到的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所以我忽而爱人,忽而憎人;做事的时候,有时却为了别人,有时却为自己玩玩,有时竟因为希望生命从速消磨,所以故意拼命的做。这或许也是涓生的矛盾又一原因,他潜意识中保留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悲悯济世情怀,却也片面地受到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失去了人文主义的生命关怀。在与子君共同逃离这寂静和空虚的愿想破灭后,涓生却很难找到新的生路。他是彷徨的矛盾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