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

(2016-06-02 23:20:20)
标签:

365

http://s12/mw690/006q9DDngy72aQ4XSb1eb&690

作者简介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常熟(今属江苏)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中最负众望的大画家。 

作品故事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时,一次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暇日始于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画长639.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绘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用时六至七年才画成,是黄公望最花心血的作品。这幅作品在元代文人中,的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画被推为黄公望的“第一神品”,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明末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极喜爱之,临死前下令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其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5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http://s3/mw690/006q9DDngy72aR82cOmb2&690

作品鉴赏

黄公望长期浪迹山川,观烟云变化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得之于心,运之于笔,随时写生。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江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基础与来源,加上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自然空灵的经营位置

在传统的三远法构图中,黄公望将自创的“阔远”代替了宋人“深远”,独创的经营位置,宋画多以全景构图为主,元代则一改其高远法的满构图,取其平缓而层次清晰的形式,表现“平远”与层叠的山石相结合,营造出简淡、深远的意境。

布白在《富春山居图》中表现尤为突出,凡山石之明面处,水天之空阔处,烟雾之虚灵处,树头之疏密处,都留以空白,如剩山图中的远山之间的空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的远近层次,更加增添了画面广阔空灵的气息。 

逸气抒发的意象造形

《富春山居图》和宋代山水相比,造形简洁,不刻意强调客观对象的形似或写实,从山石树木的简逸用笔中可以看出他虽效仿宋人,但自然随性,在刻画山水的特征、气势中,增加了画家的主观意识。从画面看,董源的“披麻皱”被简化了,主要是打破以往的皴法笔墨组织规律。不同树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画得简洁概括又极为充分,作为点景的人物和舟亭,尽管形态较小,但也描绘得生动严谨,对景色姿态结构的不同表现,显得精炼,很能表现江南草木华滋、林木蓊郁的特点。

画面的起首和结尾是以远山作始终的造型,在剩山图的起首部分,有近景特写,结尾处也有一近写远山,两山造型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相互映衬;整个画面的结尾,近景的勾染、中景的造形、远景的两座远山层叠相间,同是远山,可以长,可以短,可以层叠,可以独立,与画面起首相互呼应,相互交融。 

灵动清润的用笔用墨

画面皴法以披麻皴为主,淡墨着笔,连勾带皴,勾皴点染,交替进行,筋骨相连。用笔以中锋为主,兼有侧笔,缓急交融,缓笔厚重沉着,急笔显露飞白。在线条力度的表现上,以中锋画长披麻,间以干擦,浓淡干湿相间,笔触清晰,下笔肯定,用侧锋写坡石,前后层叠,有轻有重,苔点如高山坠石,用笔苍劲,是在“米点皴”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披麻皴加上大小、浓淡、高低不同的苔点,有尖笔,有秃笔,有圆笔,有方笔,有中锋,有侧锋,既避免了画面形式感的简单,又可以真切地体现山势地貌特点。

纯水墨画是《富春山居图》的表现手法,无浅绛设色。整幅画面笔墨淡雅而简远。在表现方法上,黄公望遵循文人画的传统,画面多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没有大片染墨,山石与树干处有浓墨与湿墨交融,山淡树浓,浑厚华滋。远山与小舟均以淡墨渲染,隐约略见,形与墨浑然一体。 

神韵简逸的诗画意境

文人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使文人在实际的生活中终不能实现的梦想可以寄托于画面,黄公望就是用这样的心态来创作,“得于心而形于笔”,这也便是他悟道后的最大愿望,也是他的痴想,痴想在自己的世界里云游,寄乐于画,所以给自己取号为“大痴”。元代的诗、书、画都达到非常成熟的阶段,并逐渐结合在一起,成为文人画的基本特点。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一方面使书、画两者以线条艺术配合呼应,形成相映生辉之笔;另一方面又以诗的文学意境强化画面的诗情画意,是文人画把诗文艺术融入绘画艺术,画家把自然形象与诗文精神融合为一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14级中文4班 张丽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