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秋夜》意境分析
14中三 曾燕婷
201430040301
《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相互勾结实行统治的情况下,中国北方的民主革命处于低潮。同时,“五四”退潮后新文化战线发生了分裂,思想界起了巨大分化,原来“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面对这些社会的变故和强大的统治势力,鲁迅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他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一方面急切地找寻生力军,一方面孤军奋战,坚忍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秋夜》正是他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其构造出的沉郁深邃、含蓄隽永的艺术世界耐人寻味。
一、藏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文章的开篇,鲁迅写道:“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不是两株枣树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而是一株一株依次出现,如同电影中缓缓推过的镜头,我们仿佛可以随着作者专注而沉思的目光移动着。紧接着,作者写到了奇怪而高的天空,“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专横虚伪。写小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做着无法实现的春天的梦。继而作者又回笔描写枣树,落尽了枣子、叶子,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在枣树的攻击下,夜空仿佛想离去人间,只将月亮剩下,而窘得发白的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至此,整个后花园,一个熠熠生辉的象征世界,跃然于前。表面上,作者将笔墨都用在了两个对立争斗的艺术形象“枣树”与“天空”上,营造出了一幅冷寂深邃、充满肃杀之气的秋夜画面。但是实际上,“枣树”不畏强势、不屈不饶的斗争形象,“天空”从嚣张到落荒而逃的滑稽形象,以及瑟缩着的小花、萧瑟冷寂的秋夜等等,隐射了现实社会中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搏斗,无不寄托着作者内心浓烈的情感,抒发着对黑暗势力猛烈的抨击,对弱小的被压迫者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备受摧残仍傲然挺立,始终直刺“天空”的革命者崇高的赞美。
二、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秋夜》的意境在直觉形象的实境基础上,以具体的景物为依托,产生了虚化的象外之象,虚实相生,层层递进,表现出了无限的艺术意味。
在文章的上半部分主要是幻化的后园景象。枣树不屈不饶的抗争,终于击退了天空,迎来了“秋后”的“春天”,变身英雄形象,这是枣树同夜空搏击的象征世界的延伸,文章的意境也随之往更深层次处发生。此时,作者沉浸在枣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的欢乐之中,情不自禁地发出快慰的笑声,正是这笑声,把他从幻境拉回了现实。现实不同于理想,要实现理想必须执着于现实,因此作者赶紧砍断了沉浸在幻境中的心绪,把目光投向停在灯罩上的准备蹈火自殒的小青虫身上。于是,作者拿这些小青虫同枣树相比,枣树以顽强坚韧的精神去战斗并取得了胜利,而小青虫缺乏韧性,莽撞地朝着灯罩撞去,付出了生命却没有得到温暖和光明,是可爱又可怜的失败英雄。
“我打了一个哈欠,点起一支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对此思索又进一步升华,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方面,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同小青虫这样失败的英雄告别,另一方面,决心如枣树那般,顽强地同黑暗势力战斗下去。作者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着、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心绪也由此显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