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家校合作视角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系列五

(2016-04-27 16:40:15)
标签:

教育

文化

育儿

分类: 家校协同

三、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存在问题的成因

 

从以上的阐述可以看出,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众多,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事实上,原因和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的,同样一种现象,可能是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但其实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但为了探讨方便,所以把它们分开讨论。

(一)忽视家校合作建设班级文化的作用

这里的“忽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教师和家长忽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是指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忽视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因为不了解班级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忽视班级文化建设,所以不愿意做;因为不清楚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不知道从何做起,所以无法做,或者随便应付,敷衍塞责;因为片面理解班级文化建设,把班级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把教室布置好就大功告成了。

案例:

某小学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要求27个班主任和3个分管领导干部进入教室考察评分。学校制定的《班级文化创建评分表》包括五个评分项目,分别为:环境整洁20分,具体要求教室卫生、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爱护公物20分,具体要求教室桌椅、讲台等无破损、墙壁、门面无脚印;书香气息20分,具体要求为书籍分类摆放、有借阅制度、阅读活动;制度文化10分,具体要求为有班级制度(班规、公约、口号、目标等);学生活动30分,具体要求为有班级特色活动、学生作品等展示。

学校发放30份评分表,评比结束,共收回27份评分表,3人以忙碌为由没参与。在收回的27份评分表中,5个班主任教师让别人代替填写;把所有班级全部评为99分的有1份;没有分项给分,而是凭感觉只填写总分的共3份;漏洞百出,敷衍塞责(有的总分写着90分,而分项合起来是110多分,有的把总共才10分的制度文化评成了20分,有的把文化创建单调单薄的班级评为100分,文化创建丰富而完善的班级却评为70分)共8份。最后只剩下10份,评分比较认真、客观,仅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反思:

学校组织开展班级文化创建评比活动的出发点很好,希望调动班主任教师创建优秀的班级文化的积极性,通过自身实践与考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班主任创建班级文化的认识和水平。可是活动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班主任教师随便应付,这既与学校层面组织活动的策略相关,更主要的原因是班主任教师的主观认识不到位,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教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领头羊,没有班主任教师的重视和牵头,家校合作创建班级文化将成为空谈。如果班主任教师懈怠,忽视班级文化建设,就不可能调动家长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家长和教师没有积极干预和影响,小学生的生命活力和能量没有很好的激发,小学生就无法积极主动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班级文化。

 

(二)害怕家校合作扰乱班级文化建设计划

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要相信教师,以为如果家长参与班级的文化建设,是对学校教师的不信任,会扰乱班级文化建设计划。事实上,学校确实存在一部分这样的教师,在家长提建议时,心理非常不平衡和不平静,自诩是专业教师,而家长是外行,不需要家长评头论足和指手画脚,对家长的建议嗤之以鼻。可喜的是,越来越教师和家长已经认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并开始行动,结合实际开展家校合作。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深圳市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虽然建校时间短暂,仅仅十几年,然而却形成了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良好风气,家长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每个班级都成立班级家委会,学校成立校级家委会,并且比较充分地实现了家委会的多重功能,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家长和教师的关系,组织家长义工,参与学校活动和教育教学,等等。家校合作蔚然成风,家长和教师关系融洽,教师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孩子,孩子尊重和爱戴每一个老师,悉心接受师长的教导,班风和学风良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笔者老家在福建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侄儿任读所在乡镇的中心校的三年级。今年春节,堂弟自豪地告诉笔者,他要去学校开会,因为学校新组建家委会,他作为班级家长代表被推选为年级家长委员会成员。有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家校合作才能更加有效和深入。

 

(三)功利化思想导致家校合作行为的短视

家长可能是某行业的佼佼者,但不一定精通孩子的教育,甚至可能按照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习背景来理解教育。有的家长不理解低年级教师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并签名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自以为是地说:“我们读小学的时候,都是靠自己自觉地读书和写作业,家长忙着田里的活,孩子又那么多,谁理睬呀。我们不是照样考上大学吗?”有的家长认为班级文化建设都是虚的,只要孩子把成绩考好就行。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要参与班级管理,就当班长,不然就不让孩子参加,因为班长才是“干部”,才给家长长脸,而担任其它的职务是掉价,丢脸。还有的家长没有认识到,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孩子的社会化教育的重大意义,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对同班的其他孩子不管不顾,不理不彩,可想而知,受这样的家长的影响,孩子也会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尽管成绩优秀,和同学关系却会很紧张。总之,错误的人才观念和功利化思想,导致家校合作行为的短视,给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带来困扰和破坏。

 

 

 

(四)班级文化建设中家校合作缺乏制度性保障

笔者在工作中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家长不是不知道家校合作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也不是不愿意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其实从内心深处很渴望陪伴孩子成长,只是忙于生计,忙于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深圳是个年轻而快节奏的城市,有人说,一个城市的节奏从走在街头的人群的服饰就可以看出。深圳街头走过的人多数是T恤配牛仔裤,行色匆匆。笔者所在班级的家长许多是公司的管理者,三天两头出差,短则一周,长则几个月,半年才回一次家的也有不少。就算不出差,也是忙到晚上七、八点,回到家筋疲力尽,没有多少气力和孩子说说话。有些从事IT行业的家长,虽然和孩子同住一个屋檐下,天天回家,却一周难得和孩子见上一面,因为家长和孩子的时间完全是错开的,当孩子早起上学,家长却刚入睡不久。当孩子放学回到家,家长又去公司上班了,晚上加班到深夜,乃至凌晨三四点才下班回家,因为夜深人静,没人干扰,适合开发软件。此外,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家长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素养差别很大,有博士、硕士、公司高管,只有小学或中学毕业水平、经营小生意的家长也有不少,甚至有的家长不认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当有材料要求家长签名时,家长只能请亲戚帮忙签名。因此,这样的家庭主要的困扰是不知道该如何和学校合作,无法合作,合作效率低下。

我国还没制订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没有明确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合法权益,不能使我国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不像有的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家长每年有40小时的工作时间可以用来参与亲子活动。西方发达国家成立了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家校合作的机构,家校合作活动开展得扎实而深入,有效地推动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国许多学校没有把家校合作列入学校整体规划中,有的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意义,为了对付上级检查,只是开学收收计划,期末收收总结而已,至于班级家校合作开展得是否有效,是否围绕计划结合实际开展,学校没有监督、指导和评价。

可见,缺乏制度性保障,是家校合作建设小学班级文化随意性很大、形式化明显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