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山河》读后感

(2016-09-28 20:10:53)
标签:

文化

分类: 最忆年少时

穿梭在城市熙来攘往的人群和车流中,我常常有种行走在漂泊旅程上的错觉;而当我踏上西风古道、茫茫草原,纵情广袤无垠的山水之间,方才觉得回到了自己生命本真的故乡。

原来,我也和余秋雨老师一样,同为“山河之子”。

然而,余老师的“山河”决不是如我的这般自然、清新和休闲,而是充满深邃悲怆的文化气息,充满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从“天”与“地”的历史地理学视角,文章简单扫描了中华文化的生存状态:“一片被严严实实‘封‘住了的土地“,东低西高,冷暖交替,宜居且安稳。因为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的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地的生态赋予和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而黄河、长江、长城这三条天地之线正是中华文化的经纬。游牧民族粗犷豪放,中原文化传统保守,江南的涵义则是小桥流水,青石小巷,吴侬软语撩人的弹唱。于是,一切的氛围,一切的意境,仅仅是自然赐予,更多的是中华几千年文化营造出来的。

与此同时,文章展现了余秋雨老师海内百川般宽容的人文精神,肯定了游牧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写道:“大文在远方旷野“。正是这种广阔的俯仰天地的胸怀,他力排众议,唾弃海洋文明,大好山河绝不是用来被侵略、掠夺、厮杀的。

阅读《文化苦旅》感觉并不是一件休闲放松的事,的确是一场苦旅,因为晦涩、深奥、辩证而富有哲理,因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而余老师笔下的《我的山河》是历史的,文化的;是多样性的,开放式的,包容的,也是静谧安详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舌尖上的家
后一篇:我能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