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老人
書畵藝術家張國富重發父親講過的故事《端午節扠艾蒿與桑園寄子的傳說》
張國富/文
端午节插艾草(艾蒿)是我很小就听家父講述的一個典故,《桑園寄子》: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公元1399年暴發了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慘苦鬥爭和慘忍的長期戰爭:“靖難之戰”;這就是明朝歷史上的建文元年,朱元璋第四個儿子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的罕見的戰爭,此戰歷時四年之久。
靖難之役的主戰場在今河北省一帶,當年的傳說至今仍在民間流傳甚廣。傳說:“燕王朱棣在此次戰爭中殺人800萬,燕王的軍隊見人就殺,遇人就砍殺無赦;天下一片狼籍,到處是惊慌失策逃難的難民。在這逃難的難民中,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桑園寄子》。
在這逃難的難民中有一個而立之年的男子,他背上駝著一個齠年男孩,手里牽著一個男孩和駝著的孩子年齡相仿,這男子牽著地上跑的孩子說:“孩子快跑!快跑!!!地上跑的孩子說,爸爸我跑不動了,人群逐漸都跑遠了,這男子累的有氣無力地說我也跑不動了”,男子抬頭一看眼前一片桑園,桑園有一棵若大的桑樹,樹下有可供行人承涼的石條凳,男子說孩子下來我們先坐坐,孩子剛下來又听到有殺人的追兵的喊殺聲。這下可難壞了這名男子,追兵將至,自己又駝不了兩個孩子,怎麼辦?兩個孩子中,一個是亡兄哥哥之子,是自己的親侄儿,另一個是自己親生的儿子,按年齡侄儿比儿子年長一歲,這可難壞了這個而立之年的漢子,男子在想,無論如何也得把侄儿保護好,不然愧對自己以過世的亡兄,男子決定先帶侄儿逃命,這名男子對儿子說:“儿子啊!爸爸對不起你了,爸爸必須帶著你哥哥逃命,男子就用繩索把自己的儿子綁捆在桑園的桑樹上,背起侄儿逃命去了。說時遲,來時快,追兵至此桑園發現有一孩提被牢牢捆綁在大桑樹之上,追兵甚感蹊蹺不敢輕易主事動手,就逐級稟報燕王朱棣,這朱棣至桑園命部下給孩提松綁并問個明白,朱棣打個寒戰心想,我朱棣奪天下殺的是壞人,天下還有這等的好人,為什麼要亂殺無故呢?何況本王得了天下還要靠天下子民擁戴,朱棣馬上下令停止追殺百姓并令尋找孩提的父親。朱棣的部下快馬加鞭,時間不長孩提的父親被尋追回來,男子嚇的混身打多索,背上的男孩被嚇的連哭帶喊。朱棣說:“這位壯士你不要害怕,快把孩子放下來坐下答話”。朱棣再次向這名男子問明捆綁親生愛子的源尾。朱棣決定從現在起不須亂殺無故,可有什麼標準,誰是好人?那個又是壞人呢?就在朱棣左右為難之際,朱棣發現眼前的地面長出艾芽,眼看艾芽隨風快長,瞬間艾芽長成兩尺有余的艾蒿草,這一天正好是古歷五月初五日的清晨寅時,朱棣順手採了幾棵艾蒿草交給這名男子說:“壯士,你拿這艾草回家插在你家門坎上,我會傳令下去,只要是門坎上插艾草的平民百姓一律免殺,你是好人快快回家去吧。從此,人們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家家戶戶都插上了艾草,平民百姓免遭涂炭,百姓一呼燕王萬歲!萬萬歲!這樣人們在端午節紀念屈原吃粽子的同時,又增加了好人每年端午節清晨門坎插艾蒿的習俗。
註明:本故事《桑園寄子》網絡可查,主人翁是一名女農夫和兩個孩子。那為什麼故事的主人翁卻是個男子呢?這就是我的父親把故事演義了,他的敘述文正好是講述他而立時期(抗日戰亂時期)的自己而乙。
1940年後我的伯父過世,所以日寇掃蕩時,只要鬼子掃蕩,我的祖父就喊我的父親,快!快背著你侄兒逃命去!我的父親放棄自己妻儿就背起侄儿逃命而去。所以,我的母親就給子女訴說父親的往事20余年,所以,我的父親很無奈,他就講故事給我們听,父親的言外之意,你母親的訴說不錯,我背你亡伯父的儿子逃命也是应该的……。
2024年6月6日星期四(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夕)再次编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