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教材插图对学生学习影响研究课题研究论文
(2018-11-08 09:49:00)分类: 课题 |
小学低年级教材插图对学生学习影响研究
课题研究论文
延安育才学校课题组
【摘要】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插图的重视不够,运用也存在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图通过巧用插图使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关键词:插图;低段;语文教学
序言
第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利用好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字词,句意。
第三、利用好插图,能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
第四、利用好插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内容。
第六、巧用引导,可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第七、 利用插图,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第八、利用好插图,能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第九、利用插图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立德树人,渗透学生品德教育。
一、插图的类型
语文教材丰富多彩,古今中外、天地人物、科技建筑等无所不有,因此,插图的类型也丰富多彩、应有尽有。为了充分利用插图的有效信息,首先要掌握插图的类型,了解其特点,在教学时才能恰当地运用。根据其特点,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2.事件想象图。文章总要涉及人物、事物、景物等具体内容,不少事件受时间、空间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不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课文中大部分插图都是作者根据描述,便于读者目击现场、亲有所感画出来的,这类插图在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构成这类画面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同时还包括环境、氛围等。如《只有一个地球》中的插图,就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叙述出构成画面的要素及呈现的环境和气氛,以调动学生情感,认识图画所蕴含的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建筑处所图。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建筑设施、环境、处所的文章,为增强直观教学因素,多配以插图让学生进行对照。
如《卢沟桥的狮子》、《长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文中的插图,教师在教读相应的课文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观察描述,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我对小学语文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本内容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往往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兴致勃勃。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还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灵感,激活他们的思维。
第二、利用好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字词,句意。
小学生对画面的感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趋势,结合插图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让他们从色彩鲜艳的图画中去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受生活环境和阅历的限制,对课文中的某些词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听老师语言描述,也不能深入理解领会。这时,恰到好处地利用教学插图,往往难题迎刃而解。
巧用插图,轻松释词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受生活环境和阅历的限制,对课文中的某些词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听老师语言描述,也不能深入理解领会。这时,恰到好处地利用教学插图,往往难题迎刃而解。
第三、利用好插图,能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课堂总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回顾、重点知识的强调,具有归纳、升华、号召等作用,可恰当地运用插图,联系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古人曾经说过:“记忆是智慧之母。”的确,记忆是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词句,加深理解课文,积累知识,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要求背诵,对于一些学生会有一些难度。课文中的插图,既反映课文内容,又突出课文中心,是帮助这些学生记忆的好材料。通过看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层次,记忆课文内容。小学生主要依靠心中的形象来进行语言积累,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深度有限,如果只靠死记硬背,时间一长就会忘记。如果能够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一个一一对应的形象画面,那么所学的课文内容就会牢固的印在他们的心中。例如,在识字(一)里的“口耳目”教学中,当孩子们看到人的嘴巴,耳朵,眼睛的图片时,再来将口同嘴巴张开的形状比较,耳朵的样子和“耳”字比较,眼睛看作是倒着的“目”字,这样使单纯的记忆字的拼写变成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器官的观察,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口耳目”这三个字,从而使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如第8课情景图,“太阳刚刚升起,可以换成什么词来说?”学生思考后回答“日出”,这样字的形和音的问题迎刃而解。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操场上》这篇课文,要认识的字有14个,为了让学生有效识字。在认字前,我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同学们都在进行哪些活动,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图中的这些活动名称呀?这一问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然后再让他们把字词与插图中相应的活动项目连一连,使抽象的汉字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提高识字的效率,巩固了识字的效果。再如学习《口耳目》这一课的象形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图,再尝试着用简笔画画一画这些图形,然后出示简化字,层层递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将表象与字形统一起来,增强了记忆的强度。
3.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如第8课情景图,“太阳刚刚升起,可以换成什么词来说?”学生思考后回答“日出”,这样字的形和音的问题迎刃而解。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五,借助插图,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十分必要。小学低段语文课本的插图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运用插图教学生如何观察,并通过提问检验小学生观察的效果如何,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在《有趣的游戏》教学中,可以让小学生先观察三幅插图,看每幅插图画的是什么游戏,用自己的画说出来,将没有玩过某种游戏的人分开,让他们根据刚才观察的结果来讲述如何做插图里的小游戏,甚至可以模仿插图里的游戏,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将观察的效果立刻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六、巧用引导,可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在学生看、想、说的基础上,既加深了学生对林则徐的崇敬之情,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凭借插图,想象对话。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可借助插图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第一册第六课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中,第一幅插图是说小兔在思考怎样运南瓜;第三幅插图是兔妈妈问小兔是怎样把南瓜运回来的;第二幅是个空白图,这个空白图给了学生自我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利用这个空白图,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在指导学生口语交际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办法。学生可能会想出很多的办法。从而引发出很多交际的话题。交际活动由学生创造出的课题展开,学生的思维就在动态中发展,交际活动也在动态中进行。学生完全把自己融入活动之中,他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想出了:身体壮的说,把南瓜扛回去;骑车的说,把南瓜绑在车架上带回去;有的说,请好朋友帮他抬回去;也有的说,把南瓜滚回去。尽管他们想到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但每个办法都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体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而且由于这些办法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他们自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他们自然会感到“我行”、“我很聪明”,这样就增强他们创新的信心和精神。这个空白图激人思考,促人发展,使学生逐步学会在问题勉强积极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利用好插图,能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中外文化名人、学者、民族英雄的插图凝聚着他们的人格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他们的画像来感受他们卓越的思想、济世的抱负、旷达的胸怀,引起学生的景仰之情。如《岳阳楼记》中有一幅范仲淹面对滔滔江水,迎风傲然挺立之像,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欣赏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去敬仰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文物古迹、绘画书法作品等插图凝聚着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蕴涵着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教师引导学生观赏这类插图,可以丰富学生对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探索月球奥秘》中有关“月亮文化”部分,插入了晋代王献之《中秋帖》拓本、“嫦娥奔月图”(局部)照片,使学生为民族文化的丰厚底蕴所深深陶醉,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助于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的增强。
总之,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复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3]插图作为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比一枝红杏,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利用好插图,使这“一枝红杏”显露出墙,让春色满课堂。
第九、利用插图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立德树人,渗透学生品德教育。学生在学习插图的过程中会受到课文插图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美好事物的感知,以及感受到插图所带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因此,唐永平认为“课文中文字很难完全实现这一目的,而插图特有的属性决定了它对于小学生审美情趣的陶冶、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其任务和学生的需求,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第十、运用插图,训练朗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语文课本上,许多精美的插图都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经典的一幕,学生对这些插图很感兴趣。在课堂上运用这些插图,配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如情境,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鼓舞,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