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理综错了,语文也错了?是真的!
(2018-06-14 13:43:13)
标签:
教育 |
高考题理综错了,语文也错了?!
全国卷3语文的第2题和第3题确实都有商榷的价值。这两个题目从做题策略出发可以容易地选出答案。但是选出答案是一回事情,题目本身有不有问题是另一回事情。本文力图就此进行理性梳理,抛砖引玉,亦欢迎拍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该项错误明显,按下不表。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该项表述“借助”“论证了”具有强烈目的性,意思是讨论的最终目的或者论题落在“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摘编这部分文字,着重讨论了“文明弹性”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个方面之于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文章最后一段:“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这段话大致可以看出构建城市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但是“保持……并以此为基础”,只是“路径”中的一段,我们只能看出其意义重大,并不能就此认为其就是“重要路径”。同时联系上下文包括标题“《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也无法断定本文是: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综上,摘编的这部分文字论证的不是“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路径,而是“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个方面的文明弹性在“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路径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当然结合题目《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原完整的文章也可能就是借此探讨构建城市命运共同体的路径的。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且考生只能也应该依据摘编的这部分文字(包含题目)做判断。摘编的这部分文字理应视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自足体。出题人可能受了完整的原文影响。
结论:C、D错误都明确。此题有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在行文过程中是以并列形式出现的;就具体内容来看,也是平行的。除了统一在“文明弹性”“城市共同体”之下,文章没有讨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文章并没有讨论,并不意味着不能从三个概念的内涵作出推测与判断。
就文中给出的三个概念的内涵来看,是有这样的可能的:空间弹性、意义弹性好,很可能表明制度弹性好;制度弹性好,往往可能使空间弹性、意义弹性变好;空间弹性好可能是意义弹性好的表征……但上述推测只是一种可能;并且“意义弹性会因为空间弹性变好而变好”有无可能也说不清楚。
该选项错误,无异议。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县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作为常识这个分句是没错的(不意味着城市盛衰的规律是常识)。但是“自有”,是相对他者来说的,有一个比较的对象。如何判断“意义和价值”不是“城市”这个概念的题中之义呢?就像城市“空间”、关于城市的“制度”能说不是城市的题中之义吗?如果城市容纳的“意义”本就是题中之义的话,那么该选项的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
“自有”一词意味着是把这里的“意义”当成他者来看待的。我们姑且把这里的“意义”当成他者来看待。那么有无“直接关系”呢?
原文:“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思考本段文字里这样一些用语:“可能繁荣一时”“必然会走向衰落”“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可见:关系非常密切。
那么这样的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直接关系”“间接关系”到底怎么界定?洪水冲垮了“蚁穴密布的堤坝”,这个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好界定。但是这里呢?没有这样的语境。或者命题人自己心里清楚“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的规律,但是这规律文章没有,也不是常识或者学术界还有争论。
结论:此选项极为暧昧,说不清。这样逻辑混乱的表述,只能让人越来越糊涂。
此题不专业。
附原文: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