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明的雨》课例浅析

(2021-08-09 22:23:51)
标签:

教育

《昆明的雨》课例浅析

              

                 

 

摘要

      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汪曾祺《岁朝清供》。汪曾祺的散文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特点,淡淡的语言反而是处处充满韵味,令人越品越有味,在选材上,他选取的多是一些凡人俗事儿,他能让读者在平淡的小事中感受到一种本真美。在情感上,选取寄托情感的载体较小,但却能彰显出汪老对生活浓浓的热爱之情。

 

【关键字】       语言                品析            情感载体                                  

    文学巨匠汪曾祺,他的著作深受我的喜爱,因为读他的作品能让我感到内心很轻松,同时也能激发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平淡自然之美,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信心。他的散文创作内容较广,大多文章谈美景、谈美食、谈花草虫鱼等,但相同之处都能抒发出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之情。曾经有人这样评论汪老的散文语言具有平民化特征,语言很平常、朴实,但是可以看出他的写作魅力却能征服很多读者。

我每次读汪老的作品,收获都会很大,不仅仅是他的语言魅力,而更多的则是给我思想上的启迪,汪老先生的一生也是几经坎坷,但始终看不出他的哀伤,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自信,这些都隐藏在了他沉静自如的作品中。

本节课教学分两个教学任务。第一是画思维导图,让学生去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第二是赏一处景、物、事,突破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赏一处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汪曾祺的写作语言特点。细品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从深层去挖掘文本,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首先,在设置导语时我左思右想,但最终拟定选取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直抒胸臆的一句话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直接导入,用来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也就是让学生先揪出这条感情线,然后在逐步深入去了解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切入点的选取是有线到点,大处落笔,先让学生了解本文的线索,然后结合“我想念昆明的雨”这条情感线索再去找一些小载体,比如写仙人掌、还有菌子、杨梅等,其实就是想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东西作者在写的时候显得很“散”,但又通过了解“情感线”后会明白原来文章结构还是如此紧密的,从而达到学生对散文结构“形散神聚”特点的掌握。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进入本文的意境,整节课我设置为一次旅游,让学生更能很快的进入意境走入本文,探寻昆明的美景。

其次,师生共同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雨中景、雨中的物、雨中的人、雨中的事自己去画出思维导图,然后小组相互补充做出最详细的导图,也可以把此导图做为旅游线路图。通过小组展示,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学生设计的是环形的、有的是树形的、还有的是台阶形状的……此项任务能激发学生去探寻课文内容的兴趣,很好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个任务:赏一处美点,因为本文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文章中的美点很多,就像课后阅读提示所提到的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让学生去读课文可以选取文中的一处或多处进行赏析,例如文章一开头的画面就很美,“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显然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这幅画面是别有用意的,因为宁坤让他画这幅画是有要求的,是要突出昆明的特点。所以这幅画面不仅美在突出了昆明的风土人情,而且更能突出昆明的雨的特点,美在雨滋润的好!

昆明的雨季景物之美:提到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成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尽夸张的旺盛。这一段突出昆明雨季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说是明亮的,雨季中的植物呢,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所以说昆明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美丽的丰满的雨季更是令人产生了一种喜爱动情。

昆明的菌子滋味很美:“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种之王是鸡枞,味道鲜美,无可方比。还提到了干巴菌,中吃不中看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的马蜂窝,里面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摘浄,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这一段所描写的菌子,是属于昆明的雨季,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属于有趣的美食家汪曾祺的,正因为心中有趣,文章才有趣。汪曾祺用生动的比喻色如牛肝,写出牛肝菌的外形难看,但这与入口后的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然后突出作者对牛干菌美味的惊叹和喜欢。而且用了滑,嫩,鲜,香,很好吃更突出滋味之美,令人有一种垂涎三尺的感觉。写青头菌时用了“格调一词来突出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写干巴菌时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来突出干巴菌的滋味之美。同时还运用一处神态描写“瞠目结舌”特指出干巴菌的味道好的令人吃惊。写鸡枞菌时写到这也突出汪曾祺的散文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兴趣。总之自然平淡言语中流露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对昔日生活的怀念。

人情的美: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当缅桂花盛开的时候,房东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他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上了一个7寸的盘子,里面摆的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玫瑰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在此写出了房东送花突出人情之美,她大方而且珍惜美好,还能给周围的人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显然更想突出花的美好也是雨的功劳,又由花写到人体现人情之美。所以这样来写也表现了作者被这个房东的热心和和体贴所感动,使作者的心灵感动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由花更能抒发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之情。

氛围的美:文中写道“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一起喝酒,还提到酒店里的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描写的很仔细。还写到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还有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的湿透了。作者边喝酒边赏景,喝酒、赏景更营造的是一种舒适轻松的美的氛围,显出生活很惬意。作者在最后写到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其中的“情味”一词既包括雨所引起的淡淡的乡愁也饱含着雨中美景更令人陶醉的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语言特点:文中多处语言同时还能体现用词准确,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特点。例如在写菌子时写到鸡油菌,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此句中“滴溜儿圆”更能突出汪先生语言的口语化特点。在写雨季的果子时作者提到了杨梅,而且刻画了一个卖杨梅的女孩,一个苗族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儿的绣了满巴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还不时的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他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声音更加的柔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声音的娇美,来写出人的一种感受仿佛听到这位女孩的叫卖声音仿佛就会流出口水口水,娇美情态的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这样也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和喜爱之情。接下来写到昆明特有的杨梅——火炭梅,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很红很红的,还提到它的名字起的很好,真是像一球烧的炽热的火炭!一点儿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只所以作者对昆明这样如此的热爱,是因为他对昆明了解很多,这里不仅人情美物产还比较丰富,杨梅也富有昆明的特色,写到火炭梅个头像乒乓球一样大,颜色像一球烧红的火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它的形状和颜色,这样的比喻想象奇特巧妙,真是令人难忘呀!那么杨梅的味道又如何呢?作者又运用了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一种现身的说法,写到“我”吃过,让读者更感觉到真味道的真实性,又用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的对比,更有力的突出昆明火炭梅的味道之美,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字里行间更流露出对昆明的怀恋之情。

借助第二个任务来理解本文“形散神聚神聚”的特点。通过对以上美点的探寻由此可看出作者选材比较琐碎,他选取的许多零散的小载体都承载着浓厚的感情,还有一些凡人小事,看上去特别洒脱体现出散文的“形散”的特点。神聚体现在“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条隐藏的感情线贯穿全文,将这些零散的素材紧密的串起来,鲜活的描绘出一个“明亮、丰满、令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汪曾祺写作的语言特点,“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语言特点。

最后,插入作者的信息介绍和写作背景,体会最后一句话“我想念昆明雨”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在讲这一课时,我在备课上已一下了很大一番功夫,首先去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到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师长沈从文还有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因为作者内心深处有着浓厚的昆明情结,所以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所以说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充满了对昆明浓浓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来讲,课都有关作者的详细介绍和创作的背景,不一定都是开篇去讲,这些内容有时需要学生通过了解文本内后才能更多更深的去了解,对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的情感才会有更深的感触,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的情感来产生共鸣,也就是说当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还不够熟悉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时对学生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之后,才能把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他个人的一些情况和文本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融合过程也正是水到渠成,才能更好的去体会一篇文章要抒发的感情。“我想念昆明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

总之,这篇文章让我更感觉到生活的美,如果你热爱一座城市,你会很珍惜在此地的生活,你会发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洋溢着美感,就想作者一样,选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这篇文章我重在让学生去品味语言,在品味中去感悟作者对昆明浓浓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